人物简介 李文莉
泰国馆集团有限公司、环球文化教育有限公司董事长,中泰教育交流中心创始人
华师比较教育学2013级博士研究生校友、泰国校友会会长
耳濡目染和奋力进取是最好的答案
如果说不计后果的折腾,是年少时的专利,那么李文莉的经历可以说充满了少年意气。李文莉自幼在泰国长大,本科就读于泰国知名顶尖学府——易三仓大学,并在泰国组建了家庭,也踏上了经商之路。在生活一路向前之时,她发现自己仍有不足。于是,她毅然决然地勾勒出了人生的拐点,决定前往中国祖籍地广东求学,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她顺利考进华南师范大学,攻读对外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和尔虞我诈的商场迈向了简单纯粹的校园,巨大的转变之下,她依然能保持专注、维持初心,手不释卷、开拓眼界。在硕士毕业后,李文莉选择继续在华南师范大学攻读比较教育学的博士学位,对泰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使她对自己的目标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知性,文雅,谈话语气不疾不徐,这与她那股混合着狠劲与锐利的内驱力完美融合。因为在锐意进取的背后,是她坚定而清晰的自我。
谈及赴华求学和经商的原因时,她说,华裔二代的身份让她从小接触中文,对中文有着强烈的探索欲,尽管泰国重视中文的学习,但她仍觉得不够,想要对此有进一步的探究。再之,祖籍为广东潮州的她对中国广州亲切感十足。于是,与华师结缘。她说:“我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在中国的第一步,也就是我的母校——华南师范大学。”她越学越发现中华文化知识的博大精深,学不能止。因此她从未停止过学习,取得博士学位后将学和商相结合,深刻反映了学不仅可以明己亦可以致用,这也成为了她奋斗的主旋律。经商的方向离不开学习的收获,经商的原因则离不开父辈的影响。她说父辈是广东潮州人,从小就跟着学习,耳濡目染之下,自己对他们的“经商精神”有所理解、有所继承。
似乎命运在一开始就给出了答案,耳濡目染之下种下了成功的种子。其实没有那么多的命运使然,李文莉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剖析,坚定自我并奋力进取,最终,书写出属于自己的不凡人生。
为“一带一路”添砖加瓦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学有所成后,李文莉在中国积极投身于商界,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把握中泰贸易往来的商机,创立“泰国商品出口中国商业协会”并担任会长,成立“泰国馆集团有限公司”任董事长,一家家泰国馆在中国的各大城市落地生根,创建了中泰贸易的新窗口。她常年奔走于中国主要城市,积极参与各类组织经贸活动,如“粤琼经贸交流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2022年RCEP经贸合作高层论坛”等,深化了中泰双边经贸合作,促成多项战略合作。在传统贸易形式之外,李文莉还积极探索、构建新的经济发展格局,于2021年10月加入广州番禺“侨智联盟”,为海外校友、海外高层次人才、海外华侨搭建了一个国际性的创新创业合作和服务平台,构建了“地方+高校”的大统战工作格局。
▲2021年12月,“侨智联盟”签约仪式(李文莉:一排左一)
多年耕耘,李文莉响应“一带一路”的跨国商业贸易,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发展,取得了沉甸甸的成就。成功的大小取决于格局的高低和知识储备的多少。在求知的路上,她秉持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态度砥砺前行,而这恰恰也为她打开了格局,她看到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并把握了这一机遇。在她描述的蓝图中这不仅仅是个人的利益,更是世界共同发展繁荣的路径。
李文莉在讲述自己的商业观念时,重点强调了一个“懂”字——要懂市场、懂政策、懂文化。而她认为她的“懂”建立在从小接受中国文化熏陶、学习且能够精通中文的基础之上。常年居住于中国使其拥有优质的人脉资源和渠道,再加上她对中国市场和政策的理解和分析,共同促进了其商业集团的发展。这样的跨国贸易对不断推进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注入了持续性动力,为“一带一路”的发展添砖加瓦。
商业与情怀的融合
作为一名校友,李文莉扛起了组织海外华师校友会的大旗,于2013年11月成功组建华南师大泰国校友会并担任会长。她希望成为母校、校友和泰国甚至是东南亚之间的桥梁,不论是在信息、经贸还是教育方面做出贡献,让校友会平台为校友、为母校提供更多的交流互通机会和人脉资源。泰国校友会成立多年,李文莉一直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不论是校长还是老师前往泰国,不论她是否工作繁忙,她都能一尽地主之谊,给访泰的老师和校长予以最诚挚的接待。她直言,自己一直在努力,希望更好地报答母校、回馈母校。
▲2013年11月,泰国校友会成立
作为一名企业家,李文莉能够“不恋经商利万金”,而从商业角度探索中泰文化交流和教育发展,着实令人钦佩。她用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中文是她的兴趣,也是她的“利器”。跨国贸易对于主导者来说最大的难题是语言,也是必备的“工具”,李文莉因血脉传承和个人爱好而精通中文,从中受益匪浅。基于对跨国教育的研究,她将商业与她的情怀完美融合,创立了环球文化教育有限公司、中泰教育交流中心,为中泰互动提供了文化交流和民心工程的软助力。
▲2018年4月泰国环球文化教育集团与华南师范大学签约合作备忘录(李文莉:图中左一)
李文莉提到,泰国十分重视中文教育,也开设了许多孔子学院,她希望通过她的努力在此基础上推进国际性复合人才的培养,包括教育和经贸等方向。通过中泰教育中心,她做了两方面的努力:一是培养师资以进行国际人才教育;二是搭建了中泰教育交流的桥梁,使两国的学生、教师和专家学者互访并展开深入交流,推动教育合作、校企合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泰交流正含有这一深刻意蕴。国际教育交流作为一种将思想交流、文化交流、人员流动相结合的特殊国际交往活动,除教育行为本身具有的知识性和学术性之外,它还兼具政治性和文化传播性。李文莉对中泰教育交流做出的贡献势必将促进“一带一路”的发展,使“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更加深入人心。
飘摇之中我自屹立
疫情以来的三年,经济环境复杂严峻。但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文莉依然乐观对待,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带领企业在时代变局中谋发展。她说,在疫情这样一个新常态的情况下,企业势必要依据市场战略进行调整,应该把握政府出台的便利政策,亦要关注员工心态,共克时艰,奋勇前行。
在过去,企业线上交流少之又少。而疫情之下,推动信息产业技术革新,线上沟通的优点被发掘,跨国公司的沟通反而更加便捷,成本更低。跨国境的互访或许更加困难,但线上诚意满满的沟通反而促进了交流互通和合作。全球经济低落的情况下,“一带一路”的韧劲被彰显得淋漓尽致。2022年,中老铁路成为了地区互联互通的“加速器”和经济合作的“新引擎”,中泰经贸互通优势增加,不断向好发展。
▲2022年8月黄河流域跨境电商博览会(李文莉:右二)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除开经济利益之外,疫情背景下的跨国贸易更是体现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核。李文莉讲述到,当跨境货物面临健康码或货柜问题导致的订单延期,双方并不会直接冷冰冰地按照违约处理,而是以一种谅解的心态互相包容。贸易的双方从单纯的利益关系向战友转变,共同对抗疫情。岂曰无衣,与子同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也因此而迈出了一大步。
采编 袁冰
图片 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