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张瑜校友,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广州创显科教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最令他珍惜的身份依然是华师电化教育系1995届学生。
正是在电化教育系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锻炼下,张瑜校友以过硬的专业技能留校任教,也正是在电化教育系的自由创新的氛围下,张瑜校友以一颗热爱的心持之以恒,敲响了创业成功的大门。从上世纪90年代到千禧年再到今日的新时代,张瑜校友从时代的弄潮儿到先行者,始终紧随时代的脚步,做一名时代浪潮前沿的电教人。
“专业太好玩了”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个洪亮而又温和的声音出现在门口,随即张瑜校友才出现在我们面前——正统国字脸上架着一副黑色方框眼镜,眼神里满是笑容,他主动向我们伸手问好,像熟悉的长辈一般,热情地招呼我们。不同于刻板印象下西装领带的想象,他穿着一件平凡的、有些旧了的公司制服,胸口处印着“创显科教”的字样和公司的图案,一坐下就自然随和地同我们聊了起来。
回忆起大学时代,张瑜校友的眼睛立马亮了起来,笑声里带着欢乐,谈及校园生活,感叹到当初的华师和现在的华师大不相同了,校园建设焕然一新,学习的氛围也大不相同。当年是非师范生的录取分数比师范生高,读师范并不是大家的第一选择,因为席卷全国的下海潮让许多人都跃跃欲试争当弄潮儿。张瑜校友在回忆校园生活的时候,反复强调作为学生一定要在大学期间多学真本领、学好真技术,这样在毕业的时候才能带着一身好本领去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翻开岁月的波澜,张瑜校友向我们缓缓道来那些求学时的青葱岁月,“我算是误打误撞进入这个专业,最大的感受就是实在太好玩了。"同学们都对专业投入了巨大的热情,每个学期的课程也非常有趣,都能有新东西去玩。"我们会在暗房冲洗照片、布置校园活动的设备、做导演拍片子等,这些在别的专业算作是课外社团活动的内容,都变成了我们要学习的课程。"张瑜校友还打趣道当时电化教育系还是特别受女孩子喜欢的专业。
讲到此处,张瑜校友想起入学后的第一节课李运林教授问他们是否知道什么是电化教育,同学们天真地以为就是用打电话来搞教育呢。电化教育当初还是一个全新的专业,理论性的学习内容并不多,大多数是实践性内容。就读于电化教育系的学生能学习最前沿的知识,接触最先进的技术,令人大开眼界。张瑜校友坦言,这个专业学习的东西特别有趣、特别前卫,学科十分吸引人,专业氛围也十分自由,不知不觉间他早已深深陷入到电化教育系的魅力之中。
打开了话匣子的张瑜校友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语调变得特别欢快,言语间配之以强调的手势,在他的心里,电化教育系是他一生最好的起点,也是最珍贵的礼物。“我觉得电化教育系是当时华师最开放的专业。同学们都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一直到现在。"他自身正是在实践中找到了自己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张瑜校友谈到自己本来毕业后是想走科研的道路或去外企工作,但是去实习之后,他更倾向于成为一名老师,他希望能把电化教育推广到更多更广的基础教育中去。那时给他们本科生上课的老师都是学界泰斗,正是在这些老一辈的培养下,培养了张瑜校友的高视野、大格局,"我在实习阶段做出了一些技术成果,也发表了好几篇论文,李克东教授、谢幼如教授还亲自手把手教我们写论文,我觉得我在华师最大的收获就是拥有这样优秀的导师,指引着我们不断前进。”
回忆起当年的故事,张瑜校友也为如今华师的变化感到自豪:“我非常庆幸我能在华师度过我的大学生活,特别是在电化教育系学习。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像华师这样的高校,和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大学生的教育目标、培养理念、平台锻炼等全都随时代一同变化了,不断革新培育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方式,鼓励学生争当弄潮儿。这是教育的幸事。”
“热爱的事情能干一辈子”
翻阅张瑜校友的履历,从高校教师到公司董事长再到创业导师,他始终没有脱离过电化教育这个专业。张瑜校友扶了扶眼镜,认真地看着我们,坚定地说:“我从毕业时,就认定了,这件事情我能干一辈子。当时毕业后留在学校从教的同学大多是党员或者班干部,我算是例外,纯粹出于对技术的兴趣才选择留校。我能在电化教育系坚持这么久的原因就是喜欢,大二开始,会经常泡实验室,不断去尝试。实习的时候我发论文、做研究都小有所成,也坚定了自己想当教师的想法。后来临近毕业,李克东教授、李运林教授问我要不要留校,我就很愉快地答应了。"言及电化教育,张瑜校友表达出了对于这个专业极大的喜爱和热情。"我认为这是一个可以持续发展的专业,只要教育在进步,那么教育技术也必然要进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方向。更重要的是,我自身的特点适合这个专业,能够有用武之地发挥所长,这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张瑜校友即使离开了教师岗位,也仍然保持了一个教师应有的本色,固执地花大气力投入到后备力量的培养中去。创业二十五年来,张瑜校友从未忘记过回馈母校,在母校建设发展、需要帮助的时候,他都会在科研和技术上给予全力的支持。张瑜校友强调到这是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张瑜校友创办的创显科教目前是华师教育技术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基地,每年华师都会有同学来到创显学习、实习。带实习生是一个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事,在短期的三五年内对于企业的发展帮助是很小的。但是张瑜校友把对年轻人的支持和培养当做了自己的责任,就像当年他的老师培养他一样。张瑜校友虽然在企业,但却在以另外一种形式教书育人。那些从创显科教培养基地走出去的华师学子,分布在社会各个岗位,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传播着创显科教的价值观,并通过个人努力致力于推动教育信息化事业,这都令张瑜校友觉得自己的付出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创显科教一直在努力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希望能把我们的经验传播出去,以帮助更多的师弟师妹们成长,为未来几十年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贡献我们的一份力。”
张瑜校友也曾在谈话中提到,他当年也和现在各位大学生一样,大三的时候在选择的路口举棋不定,无法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有过迷茫难过的日子。正是因为感同身受,作为大师兄的张瑜校友才坚持要奖掖后进。他说道:“这是我们企业的一个初心。这也是我为什么积极参与高校双创教育活动的原因。现在的高校双创活动使学生更有主动性和方法性,不比我们当初,那是摸着石头过河。我想作为一名前辈,扶持后进,告诉学生们创新创业的方法与技巧,把我们自己碰到的问题、自己二十多年来的人生规划通通总结出来以资参考。从我们的经验中,帮助学生们在双创实践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有效的经验、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这样学生以后进入社会能快速、精准找到自己喜欢的行业,更快地在工作上发光发热。”
“创新创业是一种人生规划”
繁忙的公司业务之外,张瑜校友还出乎意料地担任了青创100、《我要去创业》的导师,对创业后备人才非常关注。这与众不同的选择让人好奇,张瑜校友爽朗一笑,喝了口茶又打开了话匣子:“我觉得大家现在对创业有一些误区。我想特地说一说‘创业’这个概念。其实年轻人到哪一个单位都是在创业,不能说只有做企业、做公司才是创业。我觉得我们毕业出去工作就是在创业,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也是一种创业。 ”
张瑜校友还对现在社会上“火热”的“草根创业”做出了十分中肯的评价,希望同学们不要被媒体舆论所裹挟,被社会上浮夸的创业风气所误导,还是要沉下心来钻研专业,要有甘坐冷板凳的决心。“我始终觉得,创业不能太‘草根’,基本功得练好,不管是进行哪个行业的创业,都需要创业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学习能力和活跃变通的思维。新闻媒体会包装90后创业,对90后创业故事故意夸大、变形,譬如说大肆宣扬90后为了创业选择辍学。这些内容很容易给年轻人带来许多不切实际的误解。”
此外,张瑜校友还着重谈及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这一现象。在他的眼中,大学生创业更多的是培养一种大局观和团队精神,拓展自我视野。他以自己当年的创业经历为例,指出无论是创新还是创业,本质上都是靠团队完成的有组织的实践活动。创业者需要在团队的合作过程里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扬长避短,施展所长。
张瑜校友在谈话过程中还积极鼓励在校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认为创业成功与否不是最为主要的事,而是希望大学生能借由双创活动,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对自身价值进行评估,找到自身的专长,进一步更加正确地了解自己。
张瑜校友还结合自己的导师经历,对时下的创新创业进行深度探究,他锐利地说道,最大的困境在于年轻人和企业之间缺少对接的环节,所以他特别推崇促进企业和高校的合作。他参与的省团委推出的青创100项目,就是由企业担任创业导师并选定创新创业方向。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在自己选定创新创业题目的时候会受到视野的限制,设计出来的创新创业项目趋向同质,究其原因是现在大家无法真正接触和了解到现在的企业到底在做什么。为了让初期创业者少走弯路,由企业派出导师进行项目的辅导,为这些学生的创业活动作出指导。除此之外,目前还有一种比较好的形式就是企业根据未来方向的创新创业的需求指定计划、项目,然后在高校内部招募团队。一个团队里面招募各种岗位人才,有CEO、有财务总监、有创意总监、有产品研发人员、有市场营销人员,年轻人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所长参与应聘。
谈到此处时,张瑜校友放下茶杯,望向远方,顿了一会,仿佛又是当年三尺讲台的老师,他说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失败的经验。在创业之路上,只要一直坚持大方向,就没有“失败”,我们遇到的所有困难只是阶段性的而已。成功前总会大量试错,试错之后改正就能找到适合的路。对创业保有一种理智的态度:创业就是不断地碰到困难,不停地解决困难的过程。在试错的过程中,找到最适合的模式、团队、道路,坚持下来,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他自身就很鼓励年轻人勇敢试错。除了试错和坚持,还强调年轻人创业还应该多吸取优秀企业家的经验,尽量别被浅层的表象所迷惑,要去关注企业家精神与失败的经验。
谈及企业家精神,张瑜校友感慨万分。他说道企业家精神也是他二十几年创业之路前行的力量。他从那些优秀企业家的身上,从他们的信仰上,从他们的失败中吸取教训,“我一直很关注老一辈企业家的人生经历,如鲁冠球,曾德旺,宗庆后等,我从他们扬帆起航、乘风破浪、改天换地的创业故事中,学到了很多。”
“在我们取得一定成就的时候,一定是经历过非常多的困难与挫折。”张瑜校友轻轻地说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在张瑜校友的创业过程中,他难得地坚守这一理念,才让创显科教蓬勃生长,下自成蹊。
“做有担当的青年”
转瞬之间,张瑜校友已步入中年,当初新兴的华师也已走过风风雨雨八十多年。畅想母校未来的前景,张瑜校友也有一番心声想要表达:“华师85年周年校庆时成立了理事会,我有幸成为理事中的一员,对我而言这既是荣誉又是压力。”创显科教如今和华师合作十分紧密,共同设立技术创新中心,让华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显科教的技术创新能力深度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关系。目前创显科教和华师光电、物电、心理、计算机等学院都有合作。通过二者的合作,技术创新推动学科发展,学科发展又推动人才培养。二者用理论和科研的支撑,辅助以充分的实践,致力于打造一个国际的智慧教育的技术创新中心,力图让大湾区成为一个智慧教育的产业高地。张瑜校友表示,希望自己能在华师建设双一流大学进程中,让创显科教在科技创新上为学科的发展出一份力,使华南师范大学在大湾区成为高水平的新师范大学。
对待学校刚推出的双创周教学改革,张瑜校友也是十分赞同,并指出高校双创的指导模式,应该鼓励学生跨学科,跳出个人的专业,跳出自我的局限性、学科的局限性、导师的局限性。学生可以考虑跨学科深造,去找寻更广阔的未知的天地。高校应当创设更多的时间机会,令学生在实践中找到创新创业的灵敏触觉。一方面,学校可以采用灵活的导师制,尽可能给同学们带来全方面、多维度的视野,让同学们从中探索怎么补自己的短板。另一方面,同学们也要自己学会创造机会去接触优秀的企业家,既要拿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来,还要对自我进行多层次的分析,发挥自己的特长,拓展自己的才能,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
殷殷关怀母校之外,张瑜校友还对师弟师妹们寄寓极大的希望和祝福,“教育技术事业发展的更大的空间应该是在企业。这个学科是通过产业倒逼发展的学科,而现在创新的主体已经在前沿企业,所以在企业中我们能接触到更高的平台。我希望师弟师妹们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大胆地走向企业,大胆创新,大胆尝试。我也和师弟师妹们一样,曾经在选择的路口举棋不定,恐惧未知,害怕黑暗,但不必担忧前路迷茫,无论何处何地,坚持心之所向,终是处处舞台,处处精彩。”
内容摘录 |《华南师大校友》杂志2020期
本刊记者 | 郭素玲 胡骏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