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谢慧平:立足岗位,扎根基层,贯彻勇创行精神

2020-06-08 15:42:29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校友联谊会 点击: 收藏本文




近日,一首名为《青春飘过》的歌曲广受关注

歌曲听起来朗朗上口,字里行间充满真情

133个文字,叙述着作者与华南师范大学的千丝万缕情



***

忆往昔峥嵘岁月,一曲歌词婉诉情


谢慧平歌曲.jpg

这首歌的作词人就是我校1994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友、深圳市南岭村党委副书记谢慧平。细细倾听,歌词饱含深意,句句直击人心,无不传达出谢慧平对母校的眷念、对大学时光的追忆。当我们问起在那段难忘的岁月里,是否有过记忆深刻且对他后来发展影响特别深的经历的时候,谢慧平微微一笑,说道:“那时候,这里的老师很可敬、很可亲,这也让我对学校、对自己的学业有了新的认识,甚至影响了我未来人生的选择。”


谢慧平提到,那时候的华南师范大学颇具年代感。到处绿意葱茸,校内的建筑物疏落且低矮地分布着,其中,东区的宿舍楼给他的印象尤为深刻,黄色的外墙,老旧的结构,落后的设施。现在回忆起来,那里的一切显得格外古色古香,让人心驰神往。可是,对于当年刚刚入读华南师范大学的谢慧平来说,那里是差强人意的。上世纪80-90年代,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名誉高大上,背地里却是暗自神伤,干着累活的同时却挣着低工资,地位待遇非常低下。“当时师范类院校被社会上很多人轻视,有不少原来在中学成绩较好的学生,可能因为志愿填报或其他什么原因,被招到师范院校里来,心里其实是有点不情愿的,其中包括我本人。”谢慧平说道。很快,因为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谢慧平初入校门时的想法,甚至影响了谢慧平未来人生的发展。刚入学的时候,带领谢慧平这类一年级新生适应大学环境及生活节奏的班主任并非是老师,而是思教系大四的学生,是年轻的学长学姐,这种“以老带新”的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的教育模式直至军训结束后才戛然而止。可以说,在入学一个月后,谢慧平才真正近距离接触到老师。谢慧平清楚地记得,当时的中文系系主任曹础基教授给他们本系的一年级新生作了一个类似心理辅导的讲座,重点是引导他们怎么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作为一位系主任、庄子研究的权威、著名的学术带头人,曹础基教授充分理解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与情绪,通过有趣的实例、通俗的语言、新颖的角度,为大一的新生勾勒出一幅与众不同且别具精彩的“大学与未来”的新画卷。讲座虽短,却为谢慧平带来了丰硕的收获,不仅刷新了他对大学与学业的看法,而且为他养成勤恳主动、勇于挑战的学习工作态度带来深刻的影响。

 



***

教学教务一把抓,因态度结缘基层工作


谢慧平为南岭村活动参与者颁奖 - 副本.jpg


1994年,谢慧平从华南师范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深圳市南岭村辖区的一所中专学校任教,并担任团委书记一职。据悉,南岭村在上世纪80年代就成立团委,是全国第一个村级团委。在村团委书记(即现任的南岭村社区党委书记)张育彪同志的带领下,村里青年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村团委被授予省“五四红旗团委”称号,因此,谢慧平所任职的学校开展相关活动的时候,会邀请张育彪同志及其他村干部来校指导,村里开展活动的时候,也会把学校当成一个参与单位。工作上频繁的联系与互动,让谢慧平与南岭村建立起了难得的缘分。6年来,谢慧平发挥所学,教书育人,为南岭村及周边地区的孩子传道授业;同时,他也操持着学校团委工作,勤勤恳恳,立足岗位,只要交给他的任务都尽职尽责地完成。谢慧平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广受南岭村的关注。后来,张育彪同志任职南岭村村委会主要领导的时候,诚挚邀请谢慧平调来村委会与之共事。“当时还比较年轻,我也想给自己一个锻炼机会。” 谢慧平说道。经征询过一些领导、好友的意见后,谢慧平就作出决定,接受邀请,并于1999年底调到村里工作。


从我国教师队伍中的一员转身成为我国基层组织的一名干部,岗位职责与工作环境的突然变化,不免让年轻的谢慧平的心绪感到一丝茫然,对于调到村里工作要如何适应,以后路要怎么走,他并没有考虑太多。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谢慧平并未却步,而是始终坚守一个想法,来迎接未来的挑战:“当时我抱着一个想法,村里既然需要我去,那就说明他们的活需要人干。我不干,村里也会找其他人干。既然其他人能干,我为什么不能干?只要我诚恳待人、勤恳做事,就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这是我当时的心态,也是我现在的心态。”

 



***

入基层服务民生,探索村社发展大道


谢慧平主持南岭村活动 - 副本_副本.jpg


1999年底,谢慧平到南岭村工作的时候,南岭村已经是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村。不久(2000年2月22日)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同志就亲临南岭村视察,向全国提出了“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号召。在国家领导人视察的接待工作中,谢慧平参与了多项具体的筹备工作。在谈及此事的时候,谢慧平指出,当时准备时间紧张,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是有很大锻炼,也充分体现了南岭村干部的高效作风,对自己的影响颇大。在这过程中,谢慧平对基层组织工作者的职责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作为社区工作人员,首要的,就是要贯彻好党中央及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地为居民群众做好服务,让大家都参与到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中,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从事基层组织工作,迎面而来的将是真实且复杂的中国村情社情。如何结合村社的具体情况,促进村社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推动村社现代化建设,是每位基层组织干部的重要职责。目前,谢慧平担任南岭村社区党委副书记、居委会副主任,还兼任党委办公室主任,主要管党群线。在社区工作,分工的条条框框不会过于僵化。因此,谢慧平也会涉及社区里的党建、社会管理、群众服务、宣传等多方面的工作内容,这也让他对南岭村人口结构、组织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有了更全面且立体化的深入了解。谢慧平表示,南岭村的发展基础是比较好的,为了始终踏着改革开放的节拍大步向前,在新时代谋求新发展,包括自己在内的全体南岭村社区班子始终以“服务民生、发展社区”为己任,勇于探索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目前,他们主要做的是,一个是治理社区,优化和提升社区环境,一个是产业的转型升级,要把过去“物业出租型”经济转变为“综合发展型”经济。“未来的竞争中,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只有环境好了,好的产业才会进来,人才才愿意留下。”谢慧平指出。现在相关工作都在稳步推进中,并取得了理想的初步成效。南岭村创新发展的模式,也广受其他村社的学习。当我们追问南岭村成功发展原因的时候,谢慧平说道:“南岭村一直以来非常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党员干部的作风,强调团队的作用。多少年来,我们都是这么走过来的。这也是我最深的体会。”

 



***

越是基层越锻炼人,疫情之下多是真情


谢慧平参与南岭村防疫工作 - 副本.jpg


2020年初,我国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南岭村外来人口占比颇高,社区出入口多,人流量大,随着辖区内工厂与企业陆续复工,疫情防控工作面临严峻考验。如何做好村社疫情防控工作,成为对基层干部工作能力的又一次考验。在防疫之初,包括谢慧平在内的全体南岭村社区班子火速行动起来,结合社区实际情况,率先做到了四个“第一时间”,坚守并做好社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第一时间部署行动,在年二十九那天,社区就全面进入“战时状态”;第一时间制定方案,制定社区“防疫作战地图”;第一时间落实责任,党委成员分点包片包干;第一时间发挥党员作用,组织与引导近百名社区党员干部、老党员、各小区党支部积极参与社区防疫工作。谢慧平表示,在张育彪党委书记的带领下,南岭村社区的近百名社区党员干部和社区工作者,从大年三十开始就没怎么休息过,社区10万名居民,全靠他们开展排查、防控和服务。


期间,谢慧平还额外跟我们分享了一个感人的事件。在防疫过程中,南岭村社区党员与广大村民,真正做到与疫区居民同舟共济,大家主动给辖区内的来自疫区的租户减租。减免租金的房东达140多人,近600套出租房,减免金额达33万元。“这都是大家自发的,实实在在的行动,这令我很感动,感受到了我们中华民族手足相依、同舟共济的力量。”谢慧平表示。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虽然给我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锻造了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使人民更显团结,南岭村联动多方力量共同防疫以及积极助力辖区复工复产,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

 



***

立足岗位贯彻勇创行精神,临别以诗词寄语


大学毕业照(从上往下第三排左11是谢慧平).jpg

(从上往下第三排左11:谢慧平)


在谢慧平的身上,闪烁着“为人师表”的印记,谱写了“求实创新”的华章。凭着自己勤恳主动、勇于挑战的精神和良好的工作表现,谢慧平从一名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中国第一村”南岭村社区领导班子的重要一员。对于现在的工作,谢慧平依然在探索着,不断为南岭村的可持续发展找寻新的突破口。征途路漫漫,任重而道远。谢慧平积极地为我国村社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是我校又一位出色的校友。


蓦然回首,谢慧平执教六年,扎根基层工作已有二十余载,拥有较为丰富的人生及事业阅历。在致学弟学妹的寄语时,谢慧平表示,一个人的成长,肯定会面临不少困难和挫折,希望学弟学妹们在人生旅途中,无论遇到顺境逆境,都要保持心中那份对生命的赤诚,始终保持正能量。最后,在谈及母校之时,业余时间喜爱诗词、歌词创作的谢慧平还特别向我们作了分享:“近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重看了大学的毕业年级合影,有所感触,曾写了一首词,或者可以代表我作为毕业多年的华南师大学子的心声。”



破阵子•重看大学年级毕业合影有感


青春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纵横。师陶园里寻常会,风雨楼东瀚墨争。五岳目中轻。


不觉年华似水,或有心意难成。畅饮开怀今日事,莫听残荷打雨声。与君醉方酩。










内容摘录 |《华南师大校友》杂志2020期

本刊记者 | 郑志荣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道55号华南师范大学校内小红楼(高校新村E、F座对面)

邮编:510631 电话:(020) 85217420 E-mail:xyh@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