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狮子山,俯瞰香港岛,香港这一座繁华都市的魅力景象一览无遗,在大自然的包围下顾盼生辉,星光熠熠。在这一个饱受苦难亦能浴火重生,历经沧桑也能焕发出无尽生命力的地方,我们的主人公司徒宏先生用他的智慧果敢和坚韧不拔写就了平凡而传奇的一生。
司徒宏先生,是香港宏德发展集团、平德置业有限公司、海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也是亚洲知识管理学院院士。除了在自己公司任职,他同时身兼多项公职,为香港房地产协会副会长及创会人之一、香港中华总商会资深会员、香港工业商会资深会员、香港房地产协会副会长、油塘湾海湾重建重大项目召集人、广州华南师范大学香港校友会名誉会长、香港司徒氏宗亲会会长、广州培英中学校友会名誉会长、广州真光中学校友会名誉会长、香岛中学校友会名誉会长、世界薜司徒凤伦联谊会永远荣誉会长、香港少年警讯观塘分区荣誉会长、香港董事学会资深会员及资深董事。成就无数荣誉和头衔的背后,是他那能快速适应时代变化的强大心脏,是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辛勤工作,更是他八十多年如一日的爱国爱港的热情。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人生故事。
战乱童年多劫难,一腔热血立大志
1941年风雨飘摇的香港,在经历了18天的负隅顽抗后,被迫迎来经历了三年零八个月黑暗的日占时期。满目疮痍的街区,匮乏的物资,颓丧的人群,都在宣告着香港岛的沦陷。在十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九的司徒宏先生当时的年纪还不满五岁,正是受人宠爱的年龄,却因为战乱,被迫提前结束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为家中的生计奔走。大部分亲人都在战乱中匆忙逃难到内地,只有司徒宏先生、妹妹及一位比他大两岁的哥哥及大四岁的姐姐与父母一同留在香港没能离开。父亲被迫停业,全家人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最后只能冒着被处死的生命危险在街头巷尾做起小买卖。由长兄奔走于中港两地,从内地买进咸菜、豆豉等基本生活物资回港销售,而不满五岁的司徒宏则带着一岁的妹妹沿街叫卖帮父母分忧。
这样的艰苦日子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局势越来越不明朗了。街上卫生条件恶劣,日军故意放出来的苍蝇老鼠蟑螂布满市集,绝望的环境往往孕育着绝望的人。又有一次和母亲在街上叫卖豆豉,密布的苍蝇黏在豆豉上几乎分不清二者。一个饿急了的年轻人跑到摊位前,一把拿抓起豆豉不顾一切上手就吃。粗鲁的行动之下,是人的体面、人的尊严被战争无情践踏。司徒先生的妈妈见此惨状,善良地让他吃饱了才离开。但自此之后,妈妈选择不再让孩子跟着自己沿街叫卖,让孩子回避了战争的残忍。当是时,香港各地饿殍遍野,街头巷尾躺着再也见不到第二天太阳的难民。杀人越货更是家常便饭,人食人的惨剧也时有发生。不仅如此,战争还真真切切地带走了自己亲人的生命——长兄在中港用水路运送货物时被盟军炸死了。童年的战火纷飞,国难当头并没有吓倒司徒先生,反而激起了他一腔爱国心,也造就了他自强不息的性格。
在二哥的秘密行动影响下,年幼的司徒宏萌生了立志报国的念头。他的二哥司徒(英)辉先生也是著名的爱国爱港人士,建国后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当时的二哥与几名同学将一台电报机藏于家中,并叮嘱司徒宏不要乱动,也不能告诉任何人。一直到解放后,司徒宏才明白这是地下情报工作,负责给抗日行动传递情报。神秘的行动让当时年少无知的孩子感受到这场对抗活动的奥妙。
这些经历激励着他不断思考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爱国,在无数的岁月他曾追问为什么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要给外国人卑躬屈膝,也曾哀叹这片土地留下的血与泪,更立下大志,要为社会、国家出一分力,做一份贡献。
潜心向学赴内地,三次启蒙开七窍
痛苦黑暗的日占时期随着战争的结束成为过去,战火过后的香港开始重整旗鼓。小学五年级时,转学到香岛中学的小学部成为了司徒先生一生中第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里,他不仅开始实践他的爱国事业,也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位恩师——李丽珠老师。
1946年,年仅10岁的司徒宏走进了香岛中学,第一次在这里接受了爱国教育的启蒙,“国家民族才开始被我最敬爱的老师所启蒙。李丽珠班主任,在她身上我感到了人间有爱,是她改变了我的一生,带我走上光明的人生历里程。”
为什么说李丽珠老师改变了他的一生?原来小时候的司徒先生十分好动,过度活跃的他常常令家长老师感到头痛,更因此经历了多次的转学。但当时的班主任李丽珠老师在接手司徒宏先生后,并没有一味地训斥指责他的好动,而是十分有耐性心地教导司徒先生,并通过家访发掘了他的优点,让严厉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产生了认同和信心。得到老师关爱的司徒先生深受感动,并第一次主动爱上读书学习,成绩也节节提升。在采访期间,司徒宏先生对自己亲师的推崇备至,也展现了他尊师重教的一面。
除了恩师,来自同龄学友的正向影响也效果卓绝。当时的香岛中学犹如大家庭,团结友好,上下拧成一股绳,大家积极参与主动参与到“抗美援朝”“建设祖国”的爱国行动。司徒先生也不例外,他的努力还在日后得到了社会的认同,与香港前特首董建华、前律政司司长梁爱诗一同登上《香港经济日报》的“左校名人录”。当是时,他的好同学姜永明、陈兆宽的英雄形象大大推进了他追求真理和未来的理想。受其感召,他抱着一股热爱祖国和追求理想的热情,加之性格独立果断。,即使在家人的坚决反对下,也坚持选择回内地读书,希望能光复中华、壮大国力。小小年纪下这样的决定并不容易,但他却能选择放弃舒适的生活,走向一条人迹更为罕见的不平凡的道路。
十四岁的司徒宏初到广州,远离家人、朋友,独自一人从香港来到内地这样一个全然陌生且截然不同的环境读书生活已是十分不容易。原先本想寄住在舅母家接受舅母的照顾,却因为特殊原因,最终还是一个人寄宿在学校里。生活上的艰难、物资上的匮乏、情感上的空虚,种种压力压在司徒先生的身上,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轻易退缩,而是选择坚持适应环境。
在他心中,教忠中学(现广州十三中学)是他在内地读书的第一个站,而这个站给予他的温暖、关怀、希望和目标是他留在广州的最大源动力。多得老师的关怀备至,让他不因每年假期回到香港而动摇他的意志力,在繁华的物质生活中依旧坚守本心。当时任教的邱惠琳老师(历届广东省模范教师)对司徒先生而言,是真正的师者风范。她认真负责准备每一堂课,关心爱戴护每一位学生,对待学生都是一视同仁,从未在课堂上强调司徒先生是来自香港的同学,也不会偏袒或特别照顾他。在知道司徒先生在语文学科还有待提高的事实后,她给了他许多机会训练写作能力,引导他的写作思维,细心批改他的作文并给予详尽的评语,还多次让他在课上用普通话朗读自己的作文,这都极大鼓舞他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也为日后深厚的语文功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如此,跟随邱老师学习了浩瀚的中国英雄人物群像后,他的内心也开始心存英雄,渴望成为英雄,这对他未来五十年的人生都有着重要的指向作用。他坦言道:“我人生第二次启蒙是来自我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邱惠琳老师。”
由于两地学制和课程不同,除了语文,司徒先生在英语、数理化学科上都有着出色的成绩,原来在香港不显眼的实力在内地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学霸“。不仅如此,司徒先生内心深知赴内地学习是自己找寻的人生道路,绝不能畏难退回香港,立志要拿到好成绩后回报老师的栽培和父母对自己的爱,因此,在学业上更加用功。从入学的成绩不理想,到毕业会考时,他的各科成绩平均分都已经超过八十分,数理化分数更是接近满分,顺利升读广州真光中学。
除了学习,司徒先生在体育方面也展露了他的天赋。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初中学校的运动会,过往十几年未能展现的运动潜质一下子爆发出来。他的短距离100米跑出了12秒的优异成绩,跳高也拿到了1.65米的好成绩,而后还被选入广州市田径队接受训练,并代表广州出席广东省运动会。正是在这期间,他遇见了他的第三位恩师——李顾三教授。
说起这位恩师,司徒先生可谓百感交集。李顾三教授是华南师范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前身)的体育系教授。他为人谦厚,曾留学德国,关爱学生无微不至。高考前夕,司徒先生本来意欲选择天津南开大学等工科专业进行学习。没想到最终是被华南师范大学(原名华南师范学院)录取。云里雾里的司徒先生在毕业之后留校做助教时,李顾三教授才道出了真相。原来司徒先生高中三年级时,李顾三教授就已经看中了司徒先生并暗中选取了他做了自己的学生,就连毕业留校当老师也是李顾三教授对司徒先生的安排之一。错有错着,能来到广东师范学院,司徒先生亦十分感激,因为当时能升入大学的人数寥寥无几。入学之后,司徒先生还被老师看中,被推选为校学生会主席。深知自己的能力未必能应付过来,司徒先生还是推辞了这份厚爱,转而成为了体育系学生会的副主席(大学一年级)。尽管读书期间多数时间在外参加比赛,但心中对学院仍有一份挂念。读书时期,司徒先生十分珍惜每一个机会,每天都抓紧时间不停练习。因为常年刻苦练习,无惧骄阳当空,赤膊上阵,日复一日,使得皮肤黝黑,所以同学们都戏称他为“朱古力王(宏)”。可见当时的司徒先生训练有多用功。大学期间,他代表广东省田径队,出席多次全国性比赛,并获得多个分区赛的名次和“国家一级运动员”的称号。
从让家长老师头疼、几度转学的“另类”学生到品学兼优的好大哥,司徒先生的变化不可谓不大,而这也是三位启蒙老师给他的信心与支持,支撑着他走向更好的自己,更好的未来。
多才多艺体育人,数理人生技术控
毕业后留任助教时,司徒先生担任了一年级班主任和四年级田径课的教学。当时物资匮乏,来上大学的学生不少都是家境清寒的农村孩子,司徒先生亦是慷慨解囊,给予学生实质性的帮助,还耐心开导他们。至今,司徒先生任教 的那一届学生 见了司徒先生都亲切地叫道“司徒老师”。虽然任教时间不长,但是司徒先生的师者魅力还是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司徒先生在任教期间还积极推动了“电化教室”的建设。在那个年代,能够提出开展电化教育是一个颇具开创性的教学革新。这个想法源于司徒先生在教学实践中遇见的问题。因为在田径教学期间,他发现讲解和说明一些运动力学时,总是只能停留在抽象地讲解或尽量以自己运动成绩较优的亮点做出示范。但若要更为准确地进行演绎,向国际世界级的体育理论推进,光靠口头的讲解是不够的,必然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撑和理论研究。每年暑假司徒先生都会回港,在那里,他接触到各种影、音、视等新型科技产品,他认识到可以将这些新产品应用于教学,将摄影、电影和音响等结合起来,创办“电化教室”,提升教学品质,更能助推中国体育更高更快地发展。于是他开始向领导反映他的理论和计划。在得到学校的支持及(外汇)拨款后,他购入了一批摄影器材、投影机和录音机,并自行设计暗房,从拍摄到冲印,都是他一个人认真钻研,欲从中解开人体运动重心(多元素重心变化)轨迹之谜。司徒先生相信通过这些先进技术,能更好地帮助研究者分辨清楚运动员重心转移的路线,了解运动员的身体姿势和用力点的变化,为此自行研究发明特殊的拍照方法取得破解拍摄盲点技术的。在当时,这样的视野与设计都是难能可贵的。
在华南师范学院担任助教不久后,司徒先生就被调到广州体院任教。因此也有更多的时间来研究“电化教育”,并且还在工作之外兼任起业余特约体育摄影记者。他曾拍摄过捷克、苏联体操队表演和日本魔女对中国女排的对抗赛。期间,他的摄影作品《双持不下》被羊城晚报刊登出来,引起读者极大的共鸣,这深深鼓舞了司徒先生。谈起他这幅作品,他是又喜爱又惋惜。喜爱的是他当时的拍摄正正反映了中国人当年的精神面貌,顽强拼搏绝不放弃,中国女排终有一天将登顶巅峰。惋惜的是这幅作品在几次搬迁之中,不幸遗失了。
在采访当中,深深感受到司徒先生的多才多艺,真可谓是“干一行专一行”,做什么事情都能竭尽全力,做到更好。不仅如此,在交谈和行事上都能看出司徒先生严谨认真的态度,这种无形的人格魅力也带动了周边的人向他看齐学习。可以说,司徒先生身上既有体育男孩的阳光帅气,又有理科学子的严谨细致,独特的人格魅力如同聚光灯,温暖地照亮身边人。
跨行跨界跨语言,自强不息报国心
1964年,司徒先生迎来了生命中第二个重要的转折点。正当他享受着研究生活时,他收到了来自家里人的信件。在家族的强烈要求和父母的严令下,司徒先生唯有回到香港帮忙打理起家族生意。当时父亲司徒浩正营运着修船厂,家族企业亦蓬勃发展,需要更多人手协助。这对于司徒先生无疑是一个大牺牲,放下了国内多年来积累的人际关系和刚起步的科研,从体育人摇身一变,成为采购员、管理者、工程师,其中的曲折和汗水,更是三言两笔难以说清。
走进家族企业面对的第一难关并不是我们预想的工程技术,竟然是英语。司徒先生虽然少时是在香港学习,但青年时期在内地所接受的外语教育比较侧重于俄语。因此,回到香港之后,司徒先生不得不为英语花上大量时间。而在重拾英语的过程中,他也大量翻阅船业相关文献作为学习材料,既学习了英语又吸收了先进的船业知识,并借此机会为企业打造了第一个图书馆。这样的学习,可谓一举三得。当时的他,虽然没有专门修读造船学系,但在整理和创立修造船技术资料图书馆期间,对造船机械工程的知识的热爱,默默地根植在他骨子里。记忆中,他在家族船厂工作初期三四年之间,由材料采购员身份,投入香港五金供应市场的金属买卖,将香港的金属铜,现货大量低价收购,高价售出,为家族盈得第一桶金。而这个理念正是在内地学习(垄断法)控制市场得来的知识,,他笑言道这是多亏学习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
当时的香港造船业普遍只能建造小型船,未能在造船的设计和建造得到新的突破,有时接收到来自外国或内地的订单也未必能满足客户的需求。面对如此困境,司徒先生决定“师夷长技”,前往日本学习设计和造船工程技术,帮助企业寻求新的突破。在得到兄长的认可后,他于1971年获得亚洲著名的造船顾问公司——海洋技术顾问有限公司录取,以监督的身份前往日本学习深造,在监造期间还边工作边学习日语。当年的日本属于世界“造船王国”,无论是规模、方法、工艺、质量控制和管理,都给司徒先生带来巨大的冲击。9个月的监造生活,让他对造船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了解他们的设计、开发及生产过程,并取得了日本生厂商的信任,获得港澳独家销售代理权。不仅如此,在日本学习的期间,他还有幸进入到“禁区”——工害区。在工害区中,他能一览日本造船工业大大小小工业意外及生产规划上严重出错的案例,也使得他能在警惕之余吸取这些宝贵经验,尽可能严谨细致,减少可避免的人为错误。正因如此,往后经过司徒先生着手的所有工程,无论在造船抑或是路上结构工程的设计、规划、生产及兴建等工序上,他都事事亲自监控,确保工程又好又快圆满完成,获得了许多用户及行家的肯定及认同。
学成回港后,司徒先生便下定决心,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正巧在这时,接到了来自招商局的造船机会。面对特殊的要求和任务,司徒先生二话不说,立即开工,发挥了学到的先进技术,设计和制造出一批批港口及远洋使用的船只。正如国内政府要求,需要设计和建造出多艘大马力、多用途、全天候无限航区的远洋救助船。司徒先生连同他的工作团队(包括日本、欧洲的资深工程师一起)经过详密的设计和讨论,船只已具备了当时世界最为先进的设计和科技设备——先进的导航设备、全自动化装置都应有尽有,更有水下割切、水下焊接、防爆、消防、自卫、功能等。任何船只及远洋轮在中国沿海区域遇上海难,远洋救助船都可进行抢救、打捞、供电等工作。这批船成功完成后由招商局转交交通部使用,为后来的开放政策、内地沿海的港口建设、远洋航运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往后一批批先进的运输船为中国的开放政策打开了新的航行之路。除此之外,司徒先生还积极充当中间人角色,将先进的船只设计和建造技术引入中国。当时的大连造船厂就通过技术合作,成功引入巨轮船鼻艏破浪设计建造等技术和引入「Z Peller」全回转推进器系统,并透过招商局曾给司徒先生发来口头表扬。“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是我本人一生中的幸运,是国家、民族、家族给予本人的光荣。我对英雄的欲望已经达到了。老师教导我们要将荣誉让给别人,将困难留给自己,因此我将再次潜造,做一颗永不磨损的螺丝钉。”司徒先生如是说。
在他的身上烙印着五六十年代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光辉品质,“为人民服务”就是他内心最坚定的信念。他的一生,都在主动挑战困难、挑战人生,尽力挖掘和发挥自己的潜能,让自己获得精彩、充实。在攻破自己设立的一个又一个或远或近的目标后,他坚信一定会创造出灿烂的人生。
“另类”人生不停止,吾可言此生无悔
在采访期间,他常说自己走的是“另类”的人生。虽然没办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在选择人生的每一步时,他都尽自己所能,走出只属于自己的道路。内地就读是如此,去日本深造亦是如此,热心公益与教育更是如此。或许是受家风的影响,司徒先生秉承着司徒氏的族训——“教以人伦”,一直在为教育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大力支持开平市?教伦中学的建设。不仅如此,他还对校友工作与文化建设都有很深的认同感。他认为“取之社会,用之社会”,回馈母校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本人也身体力行,长期支持各母校校友会工作,也乐意赞助奖学金给予成绩卓越的毕业生,用以回馈社会。在家族的文化传承上,司徒先生也以自己的方式做出了重要的成就。为了筹备组织2017年第十届世界薛·司徒凤伦联谊大会,司徒先生经过长达十年的酝酿,长时间的探讨、收集有关证据、查询、探访等手段,编着了《开平赤坎薛·司徒两姓渊源史考》。在公务如此繁忙的时候,依旧能践行族人、叔、伯父对他的期望,靠的就是“会必决,决必行,行必果,果必勇,勇必慎”的处事风格。
尽管已至耄耋之年,司徒先生依旧坚持每天上班,处理大大小小的会议事务。每天马不停蹄努力学习。虽然比起年轻时是吃力许多,但他认为能和一群年轻人拓展拼搏未来才是焕发青春的重要方式。他说道:“我的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我的生活。两者相互糅合成我的人生,分不开,亦不必分开。”
在母校85周年校庆之际,司徒先生祝福母校“世界有华师、华师有世界”。他也给亲爱的师弟师妹们一点寄语: “一日华师人,终生华师魂”, “学会感恩,肩负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的使命,做一颗永不磨损的螺丝钉。”
采访司徒先生,就像在读一本怎么也读不完的书。他的身上闪烁着无数璀璨的点点星光,照亮了身边所有的人,鼓舞着所有认识他的人。希望通过这一次的采访,让更多的校友认识司徒先生,学习司徒先生。衷心祝愿先生身体健康,如同北极星,成为我们不断前进的方向。
《华南师大校友》记者 曾敏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