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三级跳超越自我人生高峰 两岸行智搭中美合作桥梁 ——我校校友美国华人科技工商协会李大西博士访谈录

2018-10-29 10:02:03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校友联谊会 点击: 收藏本文



IMG_0050.jpg

(合照当中,处于中间的校友是李大西)


记者:李老师:您好!欢迎您回母校观光和指导。我们非常珍视这个与您见面的机会,作为美国华人科技工商协会主席,希望您能够介绍一下您目前正在做的中美交流的工作。


李大西:你好!很高兴认识你。谢谢你在百忙中还抽出时间陪我们。


看到母校的成绩,我非常高兴,也很希望今后和母校有机会合作。美国国际华人科技工商协会于1997年成立于美国纽约,是海外较有影响力的华侨华人科技社团,现有会员3000多人,协会宗旨是“立足科技与工商,面向中国与世界,倡导归国创业”。主要成员是在美获得高学历的中国留学生,他们分别活跃于科技、教育、金融、商业管理等领域。协会的主要工作是在中美两国之间介绍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合作基础的科研项目,让中国了解我们的科研项目取得的研究成果,让我们了解中国正在开展和需要开展的科研项目,在中美之间架设合作的桥梁。


我这次回国来要去6个城市。我们6月12日在科技部和万钢主席的会见从早上9:50到12:00,进行的非常好,我们主要谈的问题,包括半导体相变存储器顶尖计划项目问题、国际创新孵化器问题、可控新能源问题等。由全国科协安排,我19日到呼和浩特,20日在内蒙古工业大学做一讲演,并进行交流。接下来还要去上海、杭州、深圳等地。前几天在广州与副市长进行了交流。



记者:我们从媒体报道中了解到至2010年您已经带来了几个项目落户南方医科大学和广州开发区,还有五六个项目落户广东或其他城市。


李大西:09年8月我们组织了一个访问团访问广东,当时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会见了我们。访问团当时给广东带来的项目中,王兆凯院士主持的海洋微藻生物能源项目,已落户深圳,并已获广东省创新人才资助;邓勋明博士主持的柔性薄膜非晶硅太阳能电池项目,计划落户佛山,尚未落实;微波清洁褐煤提质技术,最近已在广州签约;张建军博士主持的高空风能项目,已落户广州开发区;孙博华博士主持的微陀螺芯片项目,拟落户东莞,但资助和投资还没落实,还未落户;马左平院士主持的半导体新型存储器,后来落户北京。



记者:听您的同学说您是华人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招收的博士生?


李大西:我1975年从华南师院物理系毕业留校工作两年后考上中山大学高能物理研究生,1980年获得硕士学位,那时候中国没有托福、GRE,外面还传说中国学生很差,李政道知道这种情况后就来中国招考,这就是中美联合招考物理学研究生计划(CUSPEA)。1979年冬天,中大派我和另一位同学去参加考试。试卷用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资格考试的题目。我考了全国第二名,1980年1月,我在从化接受了李政道的面试,并最终幸运地成为在李政道奖学金帮助下被美国大学首批录取的12名中国留学生之一。如果没有李政道奖学金,后来中国就不可能派出这么多留学生,李政道奖学金不光是招了这么多物理学生去美国,更重要的是为其他中国学生去美国打开了大门。我们去了后都考第一第二名,美国学校就知道中国学生是很优秀的,后来再有中国学生申请,他们就有信心了。可以说,我们打开了一条路,让外国人见识了中国学生的能力。这是李政道奖学金最为深远的意义。


记者:来见您之前,我查阅了一些有关您的介绍。人们通常认为成功贵在坚持,看了你的经历,我认为您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却是您的选择和转型,从物理学研究到经融研究是学科之间的转型,从经融研究到协会管理是行业之间的转型,也就是说您在30年间实现了三级跳,这样的三级跳即使对美国人来说,也是很具挑战性的,请问您是怎么做出转型的决定的?


李大西:从1980年赴美国留学,到现在刚好三十年的时间,这三十年也可以看作是科技与资本互动的三十年。第一个十年,我研究高能物理,一心想着拿个诺贝尔奖金给咱们中国人争光,于是我花了整整十年,做的都是象牙宝塔里面的东西,像基本粒子、超弦理论,都是特别玄乎,也是特别有刺激性的理论,可以说是做了十年纯粹的科技。后来在和一些知名数学家交流中,我明白了超弦理论要有重大突破,至少需要50年。这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但你要明白自己的短处。于是我的一些想法改变了。


在第二个十年,我选择了新的挑战,到华尔街去工作,我在华尔街的十年(其实是十一年),有两年是在所罗门兄弟公司,有九年是在雷曼兄弟公司,在这第二个十年,我主要做的是金融研究。


第三个十年,我主要从事的就是科技与资本的互动工作,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事件就是“9·11”。当年我的办公室是在世贸大厦1号楼的第40层,“9·11”事件当天,我亲身感受到了大楼轰然而倒的那种震撼和震动,也目睹一些同事在事故中不幸罹难。面对着滚滚浓烟,面对着轰炸过后留下的废墟,当时我问自己,这一辈子究竟要干什么?认真想了很多之后,我下定决心:我们应该出来做我们自己想做的事情,应该为我们的祖国,为我们的家乡做更多该做的事情。我们成立国际华人科技工商协会,正是考虑到要为中国做出更大的贡献。所以我们提出要搞风险投资,要推动中国高新科技的发展,就是说我们要真正做科技与资本互动的事情。



记者:911事件以后,您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决心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发挥桥梁作用,作为国际华人科技工商协会主席,您是怎样选择推介项目的?换句话说,您是怎样扮演好双重角色?在经济效益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上有怎样的价值取向?从您推荐的项目上来看,似乎比较注重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项目。


李大西:我觉得这两个东西是不矛盾的。我们做的科研只是自己的小事业,其实真正要干大事业,还是要回到祖国,那样才有机会参与对国家经济发展有大影响的科研事业,把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让更多的人受益。我在很多场合宣传我的哑铃理论,两头都要搞,两头一样重,我们在中间起连接作用。我们不是搞一次性的生意,我们希望在美国的华人科学家将他们的专利发明到中国开花结果,在中国发展他们的事业。但同时也不要放弃美国的基础和优越的研究实验条件。坚持两头一起抓,才能真正发挥好一个华人科技工作者的作用。选择什么项目介绍到中国来,我们有自己的取向,一定是有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减少环境污染,可再生能源的项目。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国家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我们一直坚持团结高端科技人才,凝聚全球最顶级智力资源,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建议给国家,把有潜力的项目引进到国家。



记者:您对在校的学生在工作和事业的选择上有什么建议?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请您从国际化的角度,谈谈在校生应该从哪些方面磨练自己,在性格、能力、知识等方面?


李大西: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是我们这个时代一定要着重培养的东西,创新是具有最高价值的个人素质和民族素质。这其实与中国推崇中庸之道的传统文化有关,这种文化鼓励平庸,创新的东西反而常常被视为异端。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必须鼓励创新文化,允许失败,因为很多高科技项目很难确保一定成功。


已经落户广州的“广东高空风能技术有限公司”是我国首个高空风能发电研究中心,09年8月,我带着项目领军人张建军博士的团队到广州时,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会见了我们。汪书记是我见到的少有的有战略眼光的领导人,我向他介绍了高空风能发电项目,他说一开始听起来都像在听神话一样,可他耐心地听下去,并充分肯定了项目的前景。在广东省有关领导的支持下,去年11月这个项目正式落户广州开发区。万米高空产生的风电比地面多百倍,成本却只有常规风电的1/3到1/2。若能做成,对广东这一缺电大省来说意义重大。我们的高等教育就是要注重呵护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要扼杀他们的新观点新思想。

 


记者:华南师范大学已经从单纯的师范大学向综合性教学科研大学转型,对母校的发展您有什么建议?


李大西:不管是师范还是非师范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培养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的。在学校的管理层面、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设计方面都要进行改革,才能跟上国际水平。40年前,我考进华南师范大学,很多往事历历在目,3年在校生活虽然短暂,还是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例如当时强调要自学,自己动手,我和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了集成电路,组装了电视机,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查阅资料编写了实验教材,正是老师们敢于放手,敢于动手,才成就了我的创新精神和胆识,终身受益。希望母校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记者:李老师,除了上面谈的这些,我们曾在电视上见过您关于大学生创业的精彩见解。您自身有着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又广泛接触了大洋两岸的科学家、企业家、高校和政府官员,希望您下次再回母校的时候,能够给学生们作一个专题报告,让同学们开拓视野,开阔思路。谢谢!





《华南师大校友》记者  曾凤玲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道55号华南师范大学校内小红楼(高校新村E、F座对面)

邮编:510631 电话:(020) 85217420 E-mail:xyh@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