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平民市长心系人民 扶贫老区永不言休 ——记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政治教育专业64届校友陈开枝

2018-10-29 09:33:00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校友联谊会 点击: 收藏本文


 

0107_4.jpg


陈开枝,曾任1992-1998年的广州市常务副市长,1998-2005年的广州市政协主席,现任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一谈起陈开枝,广州老街坊无不竖起大拇指,交口称赞这位老“市长”,百色老区的父老乡亲更是对这位广东“亲人”怀抱着深切的情感。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时,他负责了全程接待。应母校校友会的邀请,陈主席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母校师生的采访。在2个多小时的时间里,陈主席为华师学子倾囊讲述他的读书岁月、为官岁月与扶贫岁月,并给母校华师寄予祝福。



自强不息好学子


走进东山区农林上路一条静谧的街道,广东省革命老区促进会陈开枝主席质朴且充满年代感的办公室便坐落于此。一踏入门,一幅“永不言倦”的书法作品便挂在墙上,分外显眼,而房子四边则堆着满满的书籍与文件。正如这四字所言,78岁的陈主席正坐在案前埋头办公,一点也未见疲倦,神采奕奕。要知道前一天,他才刚从其他城市出差回来呀!与大众想象的省级干部全然不相同,陈主席为人平和、务实,说话思路清晰,语气平缓,一点也没有官架子。谈起他的扶贫工作,他直言道如果没有教育,没有好心人的帮助,今日的陈开枝将是另外一个模样了。可以说他的执着扶贫与他的个人经历,与他的信仰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


陈开枝出生在粤西云浮县的一个小山村,远离县城,也远离繁华和富庶。从小家里贫寒,没有一分田地,全靠租种地主的土地谋生。即便一家人辛辛苦苦地耕耘,交完佃租,已然所剩无几。嗷嗷待哺的八个兄弟姐妹将这个家的贫困推向了极至。在这样的困境下,想要进省城读大学走上仕途,几乎是一个天方夜谭。但陈开枝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读书梦。自打认字开始,陈开枝对读书有着强烈的向往,读起书来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但无奈,贫穷让失学的危机一直如影随形。


“念完小学念初中,念完初中去读师范学校,师范毕业被保送到师范大学。毕业后到广东省委机关工作。”陈主席看似平淡无奇的人生经历描述,却暗藏了多少辛酸往事。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家里都会提出放弃升学,减轻负担。并不是因为父母不疼爱孩子,不渴望自己的孩子成才,而是实在是太过穷困。每一次失学的危机,都因为有学校、老师和好心人的帮助,才得以化解。但即便如此,如若没有陈开枝自身的努力拼搏,命运是不可能垂青在他的头上。小学升初中时,他独自一人挑着3升米,走了40公里崎岖山路抵达县城赶考,寄宿在一个同学家的走廊上,还不忘借着主人家的灯光赶紧温习功课。这一考,陈开枝中了!他成为全乡唯一考上初中的学生。一个穷得几次濒临辍学的困难学生竟能拔得头筹,又让陈开枝明白了“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古训,更明白人要读书才能有所作为。所以在他的扶贫工作中,他也一直坚持“扶贫先扶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都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陈主席的经历也印证了这一句话。1960年,国家出台政策规定,可以从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中挑选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保送上大学。罗定师范只有一个名额,但老师们一致决定保送优秀的陈开枝上华南师范学院!这一决定,让家里人说什么也不同意了。如若陈开枝中专出来工作,一个月的工资能大大改善家里的情况。但如果继续进修,家里就要少一个劳动力,少一份收入来源。最后还是罗定师范的老师捐了60斤粮票和100多元钱送到陈开枝家里,并给他买好前往广州的车票,这才让陈开枝坐车去广州。


进入校门时,门卫说学生不准光着脚丫进去,陈开枝才买了一双2元钱的布鞋穿上。这可是陈开枝平生第一次穿鞋子!进了华南师范学院,学校不仅为学生们准备蚊帐席子,还有其他生活用品和保障吃饭的生活费。时值60年经济困难时期,大学生普遍都得不到很好的营养。吃饭吃的是双蒸饭,就是把米蒸上两次,故意把饭粒弄得很大来填饱肚子,但吃了这样的饭根本支撑不了多久就饿了。因而许多人都得了水肿病。吃饭都如此,更不用说平日里的穿着用度都是极尽节俭。陈开枝曾因为穿着补丁衣服去看望生病的同学,还被同学的家人错认为收垃圾的。尽管条件如此艰难,陈开枝也依旧在刻苦学习。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让陈开枝始终保持着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工作的积极性。他在学校担任劳动部部长、团支部书记,学习之余也能联系群众,共同进步。最终,他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于华南师范学院。

 


 心系人民好市长


大学毕业时,历史的机遇又再一次垂青于陈开枝。当时,党中央下批示,挑选一些思想素质过硬,表现优异的学生去机关工作。品学兼优的陈开枝当然也位列其中,一毕业就分到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工作,从干事、科长、处长到省委副秘书长一路干下来,1992年陪伴邓小平同志南巡后到广州市工作。波澜不惊的履历之下,是陈主席三十年如一日的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大学毕业刚出来工作时,他的宿舍离单位只有300米,他却可以20天不回宿舍,就在机关值班室度过。一到周六周日,别的员工都下班休息或出外游玩,他仍然坚持值班。日复一日的积累之下,他在省委总值班室解决了许多错综复杂的问题,处理多了,就有了经验,应变能力就强了。这些无心插柳的经验也助益了他处理日后的众多棘手问题和重大事件的能力,也难怪他被江泽民同志誉为“处理疑难杂症的专家”。


八十年代,他被省委派去基层历练,担任东莞县委副书记兼经委党组书记。在东莞期间,首抓干部的思想转型,让干部洗脚上田;其次搞招商引资,“三来一补”;最后重点狠抓教育。这三板斧都切切实实砍到了要害处,也丰富了他的地方工作经验。八十年代末省委省政府要彻底解决森林绿化问题,作为得力干将的陈开枝也与绿化大好河山这份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事业结下不解之缘。经过多方的不懈努力,十年绿化,八年完成。八年里,陈开枝爬遍了广东的荒山,亲下林地挥舞锄头,粗犷的外貌还被一起干活的年青人误认为“农伯”。这使笔者想起今年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那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知道这样的金山银山并不是凭空就有的,都是在以陈主席为代表的共产党员的努力之下得来的。因为广东省的绿化建设表现突出,199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广东省委、省政府“绿化荒山第一省”的光荣牌匾,陈开枝也成为全国首批绿化奖章获得者。


1992年,历史来到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邓小平南巡可谓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一个极其重大的事件。它既拨转了中国这艘改革巨轮的航向,同时改变了世界格局,影响了中国未来的命运。作为这一重大事件的亲历者,陈开枝不仅协助策划了视察方案,落实了视察地点,确定了视察路线,并成为少数全程陪同人员之一。短短十一天,零距离的接触,近距离的观察,无距离的沟通,升华了他的思想,净化了他的灵魂。


这些非凡的经历铸就了陈开枝其人。难能可贵的是,陈开枝并没有以此作为夸夸其谈的资本,相反,他服从了组织的安排,前往广州出任常务副市长。当时的广州,经济体量巨大,矛盾交织,情况复杂,可以说是一块很难啃的“硬骨头”。但陈市长毫不畏惧,“整治白云山”、“整治珠江”、“整治流花地区火车站”、“修建广州地铁”的帷幕一幕幕拉开,广州的城市建设达到了新的高峰。


回忆起当时的形势,依旧令听者心惊动魄。“我在广州市负责城建城管的时候很得罪人,我得罪的都是有势力的人。但我对老百姓是豆腐心肠,老百姓求我办什么事,我都努力去办,对侵害群众利益的人,我是真的不客气,因为我没有私心”,“整治白云山的时候……有些人感到我对他们的利益太威胁了,就出钱组织了一班人马,住进了广东迎宾馆,花一个多月的时间收集我的黑材料。抓不到把柄,最后就说把我干掉。有个包工头出了13万,雇凶去练习射击,准备杀我。”面对这些事情,陈主席并没有退缩,而是坚定地全心全意为民众办事,做好工作。


正因为有他这样的胆识,这样的魄力,许多难啃的“骨头”都得到妥善地解决,为广州市的稳定发展打下了基石。省市重要的党政活动和支工助农、开路修桥、整治市容等大事他固然按例到场,举凡关怀孤寡、救死扶伤、解困扶贫的场合以及塌屋伤人、缺水停电、粪污浸街等意外灾祸及扰民事故等,他也大都身在现场。“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他是爱国爱党爱民的忠实践行者。


在广州市民心中,“平民市长陈开枝”可谓有口皆碑。广州市白云区群众曾给陈开枝赠送“人民好市长”的牌匾,越秀区人大代表以一幅“天道酬劳”的书法来表达他们对陈开枝的敬意。他之所以为广州广大市民所信任和拥戴,与他为人为官为政的人格魅力密不可分。他爱民、护民、为民,勤政、廉政、仁政,其事例比比皆是。曾经有人问他,你这么厉害,是不是有后台的?陈开枝回答到,是呀,我的后台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州市600万人民!

 


心怀大爱好党员


由于年龄原因,陈开枝于2004年11月提出辞去政协第十届广州市委员会主席职务的请求。经市政协十届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同意陈开枝辞去市政协主席职务。当陈开枝在主席台上致辞时,在数分钟简短的发言中,6次被委员们热烈的掌声打断。委员们用掌声感谢他对加快广州现代化大都市建设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很多同志可能都十分关心我退下来将做些什么。退下来以后,我就不是市政协主席了,但我还是一名老共产党员,我将继续从事百色扶贫事业,多做一些公益工作。另外再读点书,整理自己积累了40多年的资料,考虑成熟时再写个回忆录。”对于今后的工作,陈开枝早有打算。


从任上到退休后的21年中,陈主席一步一个脚印往返于广州和百色,忠实地履行了自己的承诺——“一生要来百色100次”。他不仅是广州市民的好领导,也是百色老区各族人民的好朋友和亲人。他有十年春节假日,都率广州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人士代表到百色考察帮扶,共101次踏上百色开展扶贫济困,付出了他的艰辛努力,奉献了他的智慧和聪明。他以惊人的毅力,跋山涉水,走遍百色所有环境条件最恶劣的村寨,为百姓排忧解难,为发展百色脱贫致富竖起了扶贫丰碑。曾获得了“全国扶贫状元”、“全国东西扶贫协作工作先进个人”、“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先进个人”等一系列荣誉称号。2012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上深圳莲花山向邓小平同志塑像敬献花篮时握住陈开枝的手说:“你为改革开放做出重大贡献,退下来之后发挥余热,扶贫工作也卓有成效。”


尽管荣誉加身,但陈主席十分看得开,“从名利出发是做不了扶贫的。”担任广州市政府常务副市长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依旧坚持平均一个多月去一次百色。每次去百色都是星期五早上5点起床,赶7点飞机飞南宁,一下飞机便直奔扶贫点。星期天晚上9点才从南宁飞广州。第二天正常上班,这样的工作量如若没有强大的意志力和战斗力,是不可能坚持下来的。在百色调研时常常三餐不定,睡眠不足,但他无怨无悔。遇到崎岖山路,一起调研的干部都劝他不要继续前行。他说:“老百姓祖祖辈辈天天爬,我们爬一次有那么危险吗?放心,百色不脱贫,马克思不会收我的,走吧!”就是这样质朴而坚定的心,点燃了百色焕发生机的火种。21年来,广州帮扶百色项目200多个,建设异地安置点120多个,安置大石山区贫困人口4万多人,结束了10万多人住茅棚的历史,兴建人畜饮水工程25700多处,修建大小公路5000多公里,使380多个村通了点,解决了580多个村行路难的问题。在教育上,筹措资金3亿元帮助百色市兴建希望中小学和培训中心院校、医院(基地)245所,惠及百色12个县区80多个乡镇,解决8万多名少年儿童入学难的问题,捐款捐物1399万元,救助6398名贫困学生入学读书……


在他的努力下,扶贫事业正如他的名字那般,在他所及之处生根发芽,开枝散叶,茁壮成长。他帮助过的人中,有的人感恩于心,回报于行,在自己的教师岗位上帮助穷苦的孩子;有的人大学学成之后,响应国家号召,成为大学生村官,传出爱心的“第二棒”;有的人加入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平凡之中贡献社会,贡献人民。得到他帮助的孩子们,都不遗余力地将爱心传播出去。


观看他的每一块荣誉牌匾,我们总会情不自禁地发问:这一个没有深厚背景的人,何以达到辉煌的顶点?翻开他的每一张获奖证书,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感叹:这个并非天才附体的人,怎么能走向胜利的彼岸?为什么他能无怨无悔地坚持着这样一件苦差事?其实结论十分简单:坚定信念跟党走。理想信念的力量照亮着他前进的道路,让他在扶贫道路之上,越走越好。生命不息,扶贫不止。他在《开枝印迹:陈开枝图片选》的自序中曾这样说道:为人处世,不求青史留名,但求问心无愧。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中,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让身后的影子堂堂正正,就是一个真正的人。这样的自序就是他最深切的人生写照。这样的觉悟就是我们应当不懈传颂的优秀精神。



都说时势造英雄。但在陈主席的身上,我们能看到的是英雄之所以为英雄,不在于时势,而在于他极高的思想觉悟与坚持不懈的行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他呼吸停止之前,永远打逗号或者分号,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至于终结的句号是圆是扁就由群众去打。”说到这里,陈主席更是告诉我们指导他人生的七个金句:一、坚定信念跟党走;二、无私无畏心宽广;三、不计名利讲奉献;四、任劳任怨讲团结;五、遵纪守法不特殊;六、毛病不少须改正;七、勤奋工作永向前。这七句话是陈主席自己总结出来的座右铭,更是我们为之向往的境界。


面对这个幸福的时代,陈主席寄语我们华师学子,一定要学会珍惜。我们这一代人可谓生得逢时,能参与并亲眼见证两个“一百年”的实现。因此,更应当坚强不息,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在学习工作上高标准要求自己,切勿在生活上盲目攀比。陈主席还对母校华师寄予深情的祝福:愿母校越办越好,继续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教师队伍,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出特色,上台阶,一步步践行教书育人的使命。


“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采访的最后,陈主席告诉我们他已经完成了当年对百色地区的庄严承诺,如今他将要开启下一个100次“百色之行”。衷心祝愿陈主席路途一切顺畅,早日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本文素材部分来自于《开枝印迹》丛书)



采访人:王伟民 曾凤玲 曾敏怡 潘柳桐

撰稿人:曾敏怡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道55号华南师范大学校内小红楼(高校新村E、F座对面)

邮编:510631 电话:(020) 85217420 E-mail:xyh@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