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曾经沧海难言休,精彩人生正继续 ——记中文系82届校友何劲和

2018-10-26 15:05:45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校友联谊会 点击: 收藏本文



何劲和1.jpg


10月28日,何劲和先生回母校参加大学毕业35周年师生聚会,在聚会的酒店门前,我见到了何劲和先生。他当时正与老同学谈笑风生,他们当年的班长张一冰老师说,何劲和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建议我采访他。张老师向我介绍说何老师退休前在当地党校当校长,他幽默地笑了笑:“是副校长,退休前没当上正校长,所以现在自己提拔自己,当正校长。”——从党校退休后的何劲和,建立了老年人社区大学。


广州已经进入早秋时节了,风轻轻吹拂,何先生额前的碎发微微地扬起,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银白色的光芒。在熟悉的校道上,他不急不缓地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当了七年小老师


高中毕业后的何劲和,虽然渴望继续深造,但因为历史原因无法升学读书。还好他的成绩很好,在县里的一所小学找到了一份工作——当老师。在那个特殊年代,教师的地位很低,被人看不起,“臭老九”是他至今忘不了的一个职业别称。一个17岁的高中毕业生,血气方刚,在百分之八十都是女老师的小学任教,加上外界对老师这份职业的误解,心中的委屈可能只有自己能体悟了。在这样的环境中,对知识的渴求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动力,磨练着他的意志。他始终坚持着有朝一日还能上大学的梦想。就这样,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带着一群十来岁的孩子,一边上课一边学工学农。转眼间七年光阴过去了,何劲和已经是个资历不浅的老师,但二十多岁的他比孩子们还要渴望再去上大学。


就是这个时候,改革开放开始了。高考恢复了



圆梦华师勤学七年


1978年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国家举行了两次高考。何劲和无比兴奋,自己终于等到这一天了。他马上报名参加当年的第二次考试。此时的何劲和,已经将近25岁了。他当班主任的毕业班在准备中考,而他自己,在准备高考。留给这个青年的时间不多了,一旦过了25岁,被大学录取的难度会直线上升,说不定与大学就无缘了。追求知识的梦想被点燃,又怎会轻易熄灭?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复习,何劲和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大学,万分珍惜这次机会的他,仔细考量自己的优势后,最终选择了当时的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


提到在华师的校园生活,何先生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开心”。当时的生活环境,学习条件都远远比不上现在。1978年华师,狭小的校道还未种上艳丽如霞的异木棉,饭堂也不似现在这般精致可口,但是学生们对学习的激情非常高涨。何先生说每天晚自习前,图书馆尚未开门,门前已密密麻麻站满了等待进去的学生,门一开,学生们就像潮水一样涌了进去,抢占自习阅读室。为了在图书馆抢得一席读书之地,他甚至还被人踩烂了一双凉鞋,当年的学习情境可以说得上是生动诠释了“艰苦奋斗、严谨治学”的校训。1982年毕业以后,何劲和选择了深造,考上了华师研究生,在华师度过了整整七个年头。用他的话来说,这七年里除了睡觉的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



服务家乡三十年


研究生毕业后的何劲和,原想回到家乡顺德工作。但你一个市场稀缺的硕士香饽饽,省里面哪能轻易放回去的?在省高教厅领导的极力挽留下,他进入省妇联干部学校干起了老本行——教书。三年时光悄然溜走,何劲和实在是怀念那小小家乡的宁静与和谐,同时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热了南粤大地,顺德的发展也越来越需要高水平的人才。思量再三,何先生坚定了回家乡发展的决心,调回了顺德。在顺德,他离开了教师这个岗位,在顺德市的旅游、宣传、党校几个单位工作过,从普通管理岗位到领导岗位,在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始终保持了一个华师人的本色,严于律己,不断成长和完善自己,书写了一个充实而多彩的职业生涯。

 


退休又是新起点


今年,何劲和已经退休了,本应该游山玩水、享受生活的他没有停下来,依然想着为顺德这个工作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城市做点什么。建立老年人社区大学,研究顺德改革工作,这是他给本可以安然养老的自己找的“麻烦”。因为改革开放而改变一生命运的何劲和,深受当年体制改革带来的进步鼓舞,也想为顺德的改革发展出一份力。他说道:“顺德是改革之乡,100多年前顺德就是全国“壮县”,说明这个地方很有改革创新的意识。遇到困难,顺德会想办法突破,而不需要外界推着它往前走,这是顺德身上特有的基因。改革讲究主观能动性,也讲究机遇,顺德做到了,所以能够一直走在前面。”刚结束不久的十九大,也使何劲和颇有感触:“中央要深化改革,顺德也要深化改革。改革永远在路上,顺德就要做那个探路者。”或许对于他而言,改革已经是一件深入骨髓的事情,无论是于自己的生命,还是于顺德的发展。


这一次,本科毕业35年的何劲和以校友的身份回到华师,他搀扶着当年教过自己的老师,脸上依旧是当年学生时代的恭敬模样。校道上的落花和当初自己夹进书缝中的黄叶是那么相似,但那青春洋溢的大学生,却早已过了耳顺之年。在陶园门口,何先生微笑以示意匆匆路过的学生,慢悠悠地慨叹:“时代不一样了,但是学习的精神应该是一样的。现在的世界变化太快,我们要更要加倍努力学习,进入大学读书,也不过是一个起点唷。”




《华南师大校友》记者  张依琦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道55号华南师范大学校内小红楼(高校新村E、F座对面)

邮编:510631 电话:(020) 85217420 E-mail:xyh@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