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用教育传播善 ——记金谷童学馆教师、学前教育专业校友奉军英

2018-10-26 14:57:02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校友联谊会 点击: 收藏本文



5[1].JPG


奉军英,女,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现任金谷童学馆读经老师。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国学经典教育,热衷于公益事业。2010年7月至2012年12月任职于江西九江东林慈善功德会教育培训部,负责协助全国各地志愿者服务培训,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于金谷书院担任常驻义工,负责办公室及公益课程报名咨询工作。2014年5月至今于金谷圣贤教育师训基地任常训班读经老师,并全程参加2014年首届夏令营,担任论语2班班主任老师。2014年冬令营,担任道德经班主任老师,深受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

 

 广州花都区的金谷书院是一个“传播善、传承善、向上向善”的善心之地,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奉军英老师就是书院童学馆的优秀老师。她的照片挂在书院童学馆宣传橱窗里,照片中的她穿着书院的特制教师汉服,扎着乌黑的马尾,黑黝黝的脸蛋上那双双眼皮的大眼睛闪着动人的光,笑得特别温暖。她的身子娇小,但是却蕴藏着大大的能量,好像一朵盛放的向日葵,给周围的人带来快乐和阳光。


奉军英老师喜欢说:“每个孩子都是来续我们慧命的天使。”金谷书院的老师和孩子们都非常爱她,亲切地称她为“英子老师”。                  

                  


一、教育的出发点

——“用教育传播善”


出乎我们意料的是,英子老师居然是计算机专业出身,最开始从事的是平面设计工作。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她也有过公司里朝九晚五的生活。后来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朋友邀请她担任首届东莞传统文化公益论坛的志愿者,几乎改变了她整个生命航程。


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很多善心人士的纯粹、善良深深感染了英子。“他们愿意全身心地为别人服务,不求一丁点回报,都说‘人之初性本善’,我想为什么他们能够做到如此善良、如此付出,后来经过了解,知道他们都受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于是我也想接触传统文化”,回想起自己最初与传统文化结缘,英子老师的脸上笑意连连,特别幸福,“其中的孝道文化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们先要爱自己、爱父母,才有可能爱别人。我觉得人需要一种方式去自我约束,后来我发现许多善心人士是学佛的,就去了有佛教背景的江西九江东林慈善公益机构,想通过学习佛教文化和服务他人来约束自己,完善自己。”


东林慈善公益机构为社会提供了多种服务,比如“每个月定期给爷爷奶奶剪头发、洗脚、表演节目”等,“其中“助学扶教”活动属于品牌活动。江西的太阳村里的儿童基本都是折翼的天使,他们的父母都是监狱中的罪犯。东林慈善机构每一年甚至每个月都会派志愿者去关注这些孩童。英子老师说:“我去到那里的时候,发现这是一群比较特殊的孩子——要么是孤寡儿童,要么父母是犯罪分子。他们不但缺少父母的爱,而且缺少教育,在社会上受到歧视。这让我觉得很心急,因为父母没办法选择,但是孩子却不得不去成长。我们一方面给予物质上的资助,另一方面陪他们聊天,给他们做心灵的开导,在心灵开导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缺乏教育方法。”


对于英子老师而言,服务别人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开导孩子的时候,一些孩子的困惑她不能解答,内心很难受,觉得自己对不住他们。东林慈善功德会的一位志愿者老师,也是一家培训机构的校长,就向她介绍了“华南师大网络教育平台”,于是英子老师通过网上报名、考试顺利入学,开始了一段全身心的学前教育学习旅途。


“自己当初也犹豫过,有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怕完成不了学业,庆幸最终还是坚持下来”,英子老师用手捋了捋额前的头发,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华师大的实习要求是让我们自己选择一家幼儿培训机构或者幼儿园完成两年半的实习工作。我就去了湖南岳阳的启明星幼儿园,后来就来到书院这边实习。”


“在服务别人的过程中,我才意识到教育如此重要。特别的对于幼儿来说,3-6岁是一个孩子建立良好行为习惯的最好时间段,很多问题是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造成的,教育不到位,孩子长大才不会爱别人。”


英子老师坦言:“我走上教育这条路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好的文化传播出去,我们需要向上向善,而教育能帮助我们传播一种正能量。”

   


二、教育的原则

——“尊重和爱”


“华师大教给我们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是真正的要提高自身素养还是要站在孩子的立场把教育理念付诸实践。我接触的孩子大概是6到12岁,这个阶段刚好处于儿童成长的敏感期。由于我自己有宗教信仰,所以我更多是站在孩子的立场爱他们,告诉他们道理。”


“站在孩子的立场爱他们”也即“尊重孩子”,这是英子老师的教育原则。书院里的孩子都来自不同家庭,有不同的性格和个性。她认为孩子比成人更有灵性:当你学会尊重他们,他们就会尊重你;当你会爱他们,他们就会爱你。当时她带过的那届夏令营结营的时候,孩子们全都哭着不愿离开她。提及分别的场景,英子老师声音哽咽、眼圈发红。


“让我很感动的是,我去年夏令营带的是混龄班,跨度是5到10岁,今年继续回来参加夏令营的就有梅影、高伟杰、谢晨等孩子。像梅影已经是11岁的大姑娘了,当你站在她的立场去尊重她、陪伴她成长的时候,她也会全身心去爱着你。下午茶吃水果,她会把她喜欢吃的全部留给你。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了,她把自己当天所有的点心和水果都留给我,当你看到这些你会特别感动。”她顿了顿,又语重心长地说道:“想想这些家长啊,把孩子交到我们手上,我们就是孩子的父母,身上那种责任感油然而生。如果这是你的孩子,你又会怎么对待他?你又希望他遇到怎样的老师?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就知道怎样面对这个孩子了。我当然不会把自己的宗教信仰灌输给他们,但是我会把佛家一些教人为善的理念传授给孩子:比如我们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们,我们就要怎么对待别人;我们希望别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就要尊重别人。要拓宽孩子的心量,如果孩子从小很自我,以后在工作上就会犯很多错误。因为一个人一旦以我为中心,就不会为他人着想。”


尊重孩子,把每一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对待;放低身段,站在孩子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在英子老师的眼中,每一个小孩都是灵动的,都值得我们学习,“有时候他们才是我们的老师”。


曾经的英子老师争强好胜,现在她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已经看淡了很多事情:“当我们找到自己真正喜爱的东西,就会发现其他东西不是很重要,有舍才有得。”


佛家说“众生平等”,英子老师愿意终身守护自己的宗教信仰,倾尽一生做好幼儿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有宽宏的心量,懂得爱自己、爱别人、爱万物。

 



三、教育带来的收获

——“孩子续我的慧命”


教育是一个彼此成就彼此的过程。


英子老师坦诚幼儿教育改变了她:“我们有时候以为小孩子听不懂道理,但往往是我们低估了他们的能力。他们的心不像我们成人有很多杂念,我们看重利益,我们有分别心,孩子则没有好坏之分,开心就是开心,不开心就是不开心,就像一张白纸那么单纯。和孩童待久了,自己的心灵也慢慢的得到了净化。”



“而且,自己的生活能力变强了、性格也变好了”,英子老师笑着说,“书院里的老师似乎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皆通’——不管是绘画、舞蹈还是日常的儿童感冒、头晕肚痛,都有方法去处理应对,什么都会一点,自己以后带小孩就不觉得困难。我认为我们更多的是在维护孩子的本性,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己的学习能力更加自足,慢慢的能够根据不同的孩子用不同的方法去陪伴他、爱护他。以前自己性格急躁,脾气一来会拿戒尺凶孩子。现在更多的是沟通引导,和他们做朋友来解决问题。”



让英子老师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叫赵擎宇的小孩,因为家庭条件比较好,娇生惯养,狂傲好动,没有礼貌,从不开口叫人,各方面的习性都有;送到书院接受读经教育之后,他的转变很大,尊重老师、感恩长辈。“看到孩子的转变,我更加相信教育的力量,我们要等待,不能急。要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时他会捡一些废品,我问他是不是想去发明创造,他说是的,我想去做手工,我问他想做什么手工,他说我们小孩的世界你们大人不懂,就像你们大人说的,大人的世界你们小孩不懂一样。”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我们就会发现其中深藏着一片美丽的玫瑰花丛。教学相长,更多是孩子在做我们的老师。就像英子老师说的:“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但是孩子给我们慧命。我们只是他们知识方面的引路人,但是孩子却在用他的身心帮助我们成长。这无疑是教育带给我的最大收获。”


相由心生,许是受到传统文化经典的熏陶,英子老师面孔和善,访谈中一直伴以温和的微笑。谈到未来的规划,英子老师说:“以后可能会把重心放在家庭,但是也可能会继续做教育,还不确定。但是不管怎么样我都会终身弘扬传统文化及国学读经教育,力所能及地为社会作一份贡献。我本身信的是净土宗,走过江西九江净土祖庭庐山东林寺、江苏重元寺、灵山寺等大大小小的寺庙道场,因为《地藏经》是我的钟爱,现在也特别想去安徽九华山,去地藏王菩萨道场,也想去山东曲阜,去感受孔圣人在山东曲阜传道的气息,吸收自己内心这种信仰的力量。”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年轻的生命如同奔腾不息的河水,此岸绿草如茵,彼岸花香四溢,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滋养孕育了华夏大地,也滋润着中华儿女的身心,文化的传承任重而道远。我忽然想起那位把自己年轻的生命献给西藏察隅县的曾衡校友、想起一心一意扎根山区做好基础教育的何文烈校友、想起专注于特殊孩童教育的梁英校友,想起校友杂志访谈过的各位淡泊名利的教师校友……他们上善若水、人淡如菊,他们是文化传承接力道上的火炬手,一程一程、无怨无悔地传播真、善、美。“严谨治学、为人师表”——不管走多远,“师道尊严”都是“华师人”永远最引以为豪的注脚。




《华南师大校友》记者  刘琼芝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道55号华南师范大学校内小红楼(高校新村E、F座对面)

邮编:510631 电话:(020) 85217420 E-mail:xyh@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