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月的盛夏骄阳中
毕业季逐渐接近尾声
华师于近日表彰了
2025届优秀毕业生
他们以拼搏为帆 以奋进为桨
用行动践行华师精神的深刻内涵
扫描二维码,我们一起看看华师2025届本科优秀毕业生名单
从青涩到坚毅
从懵懂到从容
华师见证了他们的成长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鲜活的青春故事
答案不在起点,而在路上
材料与新能源学院材料物理专业2025届本科毕业生陈梓林
从懵懂入学到保研清华,陈梓林用“探索、坚持、联结”三个词概括了自己的大学四年。大二那年,他首次负责大创项目,却因实验平台缺失、资源有限、缺乏参赛经验,科研进度一度陷入停滞。但他没有退缩,在宿舍一角搭建起简易“科研角”。白天上课、晚上模拟、周末查文献,主动联系外部机构获取算力资源,手动建模、调参、推导公式,在一次次尝试中啃下科研硬骨头,最终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打下通往更高平台的基础。
他说:“科研从来不是一帆风顺,但越往前走,越坚定热爱。”在导师曾华东的悉心指导下,他逐渐建立起良好的科研思维习惯,“文献先行、问题导向”成为他科研之路的关键词,也让他更坚定了未来要走的方向。到清华大学读研是他从大一便立下的目标,“看到优秀的学长学姐,我就在想,我也能成为那样的人。”他用三年时间提升自己,参与科研、竞赛、社团与实践,不断拓展能力边界。
面对清华大学夏令营中的高压面试,他用通俗语言讲清复杂理论,在不熟悉的问题面前保持谦逊求知态度,最终凭借实力录取到清华大学新能源材料方向。他希望未来在理论计算与实验设计之间找到更紧密的结合点,参与国家“双碳”战略课题,让自己的科研成效落到实处。对他而言,清华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他也想告诉学弟学妹们:“所有你默默努力的时光,终将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刻,开成一朵叫‘实现’的花。”
向内求 找自己
向外看 观世间
在宏大的时代下
她保持谦卑 熠熠发光
慨赴朗月,静寂生长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2025届本科毕业生李美莹
回顾四年华师生活,李美莹用“向上生长的种子”自喻。惠州这片红色热土是她思想的启蒙,华师则是一片让她“向下扎根”的沃土。连续四年蝉联专业绩点第一的她,认为保持课业学习和科研平衡的方法是“选择而非兼顾”。她将质性分析方法应用于红色革命老区的田野调查,把文献综述课掌握的方法迁移到课题研究中。她将专业学习摆在首位,坚信充分的“输入”方能孕育有生命力的“输出”。
毕业后,李美莹即将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专业继续深造。升学准备过程中的重重困难和考验成为了她重新认识自我的珍贵契机。导师那句“相信你自己”给予了她莫大的动力,同学的陪伴和家人的支持让她在艰难的时刻坚持了下去。正是这些温暖的联结,让她在追求卓越的路上既保持谦卑,又充满力量。
过去的四年时光,李美莹认为,最珍贵的收获并非简历上那些符号化的成就,而是在华师的学习中锻炼出的自我认知能力。“当绩点、竞赛、社团等不同赛道的评价标准同时袭来,我逐渐明白六边形的完美是伪命题。”——只有在多元的评价体系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才能在人生的岔路口做出更好的选择。
毕业之际,她想将自己在毕业论文致谢中的一段心路历程送给华师的同学们:“读好书,看世界,找自己;向外看,向内求,向前走;去行动,去追逐,去成长。”愿大家都能成为这样的光——既要有烛照自我的清醒,又能点亮这个伟大的时代。
坚持所爱 不断探索
磨砺自身 全面发展
他以热爱为名勇攀科研高峰
奋勇前行,逐梦数学天地
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2025届本科毕业生梁伟聪
对梁伟聪而言,数学是一场跨越时光的热爱与坚守。自中学起,他便与数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几乎每日都会抽出一定时间精钻数学,查缺补漏、攻克难关,这一习惯延续至今仍未改变,为他的学术之路筑牢根基。
大学期间,数学建模比赛成为他学术之旅的高光时刻。大一初次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面对陌生复杂的数据分析赛题和有限的资源,他与团队陷入困境。在比赛要求的四天时间内,他们通过网络资源自学建模方法、编程技巧等新知识,日夜奋战,调整思路,反复尝试,最终顺利提交作品,后来两次参赛更是连续斩获校级和省级二等奖。他在不断尝试中挑战自我,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也得到了飞速提升。
梁伟聪的足迹并不局限于学术领域,更延伸至社会实践的广阔天地。他投身志愿服务,为孤寡老人送去温暖;参与义务劳动,为社区环境美化添砖加瓦。每一次付出都化作奉献的快乐。此外,在学院学生会信息宣传部,从撰写文稿到编辑公众号,从拍摄照片到策划活动,每一项工作都让他得以在实践中磨砺自我、充实自我。四年的成长与蜕变,成为他人生的宝贵财富,助力他不断探索新知、勇攀高峰。未来,梁伟聪将继续在华师读研,继续在数学领域探索未知,在科研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勇于探索 不惧挑战
于无限可能性中
剔除冗余 观清本心
每一份努力都会在未来印证价值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通信工程专业2025届本科毕业生廖萍
大学四年,廖萍怀揣求知梦想,科研、竞赛、实习样样不落,而学生工作也为她的华师生活添下浓重色彩。从工学部团委副书记、班长到兼班、兼职辅导员,繁忙的学生工作让她深刻体会到角色转换的挑战:“既要理解学生需求,又要立足育人角度,思考如何把服务工作落到实处。”在学生工作实践中,她不断加深着对思政工作的热爱,今年,她通过“思政拔尖创新人才”推免项目保研华师。
廖萍与思政结缘,还要追溯到大二期间的思政课。当时,她被张永刚老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深深触动。“张老师讲的每一节马原课都让我有不同的感触,让我感觉或许会与这门学科有缘。”因此,在决定通过思政人才项目保研本校后,她毅然选择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从理工科跨越到文科,我相信,我走的这一步会对未来的人生有不同启发。”
廖萍用“勇敢探索”定义自己的大学四年。面对焦虑迷茫的学弟妹,她真诚分享:“没有哪个阶段不焦虑,能好好吃饭、健康生活、有亲友相伴就很幸福。”虽然有时也会遗憾,无法在本专业领域进行深耕,过去在本专业科研竞赛上的投入没办法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但她相信,“每一份努力都会在未来某刻印证价值,它让我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
实践为锚 勇气为炬
育人理想深植在心
用热爱播撒教育种子
在实践与奉献中绘就多彩青春
体育科学学院体育教育(师范)专业2025届本科毕业生冯聪
初入校园,冯聪便被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吸引。在师兄师姐的热心帮助下,他开启了在学生工作领域的探索。他积极策划各类文体赛事,为同学们创造丰富多样的校园生活。他将学生工作视作一份责任与担当,“同学们的热情参与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冯聪自豪地说。
冯聪的大学生活,除了有学生工作的忙碌,也交织着竞赛的拼搏和实践的汗水。2023年,他参加第三届中国大学生长短兵锦标赛,斩获一银一铜,耀眼的成绩背后,是他无数日夜的刻苦训练。2024年8月,他跨越4000多公里赴新疆喀什参加三下乡实践活动,和团队成员为当地小朋友带去知识与关爱。
“那些孩子眼中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支教成员们的热情,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无论是孩子们把亲手制作的奖牌挂在他脖子上时的自豪,把自己最爱的“化石”送给他时的真挚,把小红花贴在他手背上时的纯真,都让冯聪无比动容。“那一刻,我更加坚定了投身教育事业,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决心。”他说。
“我很感谢华师,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还有在背后默默支持我的父母和朋友。是他们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勇敢前行,让我有了追求梦想的勇气和力量。”未来,冯聪将继续在华师读研,深耕体育教育领域,努力成为一名一专多能的人民教师,在教育一线发光发热。
多轨交织
她在上下求索中找到心之所向
在热爱的行途中
每一步都精彩纷呈
在多元探索中成长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2025届本科毕业生李日新
“在某个领域做到极致并收获快乐,就是优秀的模样。”这份认知,深深融入李日新探索大学生活的每一步。大一时,李日新的成绩尚处中游,但随着专业课程的深入,她逐渐找到了兴趣的支点。“课表排得满,反而激发了我强烈的探索欲。”正是这份发自内心的热爱,推动她稳步提升——四年间40余门专业课成绩超过90分,获得国家奖学金等30余项荣誉。她坦言,对知识点反复推敲的学习时光充满挑战,但“对专业知识的好奇,让每一次坚持都有了意义”。
抱着“试错也是成长”的心态,李日新在大二时鼓起勇气参与金种子项目。在师长的指导、同伴的支持和自身的坚持努力下,最终成功获得校级立项。在参与省级大创项目的城中村调研中,面对问卷收集的困难,她与队友一遍遍走街串巷。2023年暑期三下乡,她首次担任队长,带领24人的团队前往清远。在村委会办公室打地铺,在艰苦的条件下拍摄农产品宣传素材,用心打磨作品,最终团队获得了2023年广东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暨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优秀团队”的荣誉。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她将这句话记在心里,开启了志愿服务之旅。2022年,李日新加入童心同行志愿服务队,参与流动儿童服务项目。从2022年至今,李日新还坚持在少年宫担任特殊儿童助教,孩子们那句“小新老师是我的好朋友”让她深受感动,这份温暖的回馈,是她持续付出的动力。
志愿服务中积累的教育实践经历,让李日新更坚定了投身基层教育的信念,让她毅然选择加入研究生支教团,奔赴贵州册亨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李日新说:“我很感谢陪我行至于此的每一个人,前路漫漫,祝愿我们都能在各自选择的道路中渐入佳境。”这份选择本身,正是她对“热爱”与“坚持”的生动实践——在认定的道路上,让每一步都留下意义深刻的脚印。
优秀毕业生激励我们不断前行
祝愿华师2025届毕业生
赤心依旧 热忱未改
脚下万里总有曙光常在
带着华师的能量自信盛开
生命旅途定是长歌满载
2025 来华师 读大学
Q:华师以“师范教育”为底色,培养卓越教师。目前而言,华师的师范特色有哪些?
A:我们可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华师的师范特色。一是华南师范龙头。拥有华南最强教育类学科,是全国实现教育学科门类所有一级学科均为A类学科的2所高校之一。物理学(师范)专业是全国唯一通过师范专业三级认证的物理学科。18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二是湾区教师摇篮。近八成师范生在大湾区就业,培养了广东省80%的名师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70%澳门中小幼师资。拥有内地唯一的香港教师研修及交流基地、澳门教学人员研修及交流基地。三是教育创新尖兵。开办全国首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设立首个教师教育学部、首个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最近一届国家教学成果奖获奖总数位列全国师范高校第2,其中基础教育获奖数全国师范高校第1。
Q:华师2025年招生,一次性设置了16个拔尖人才培养特色班。华师拔尖人才培养有哪些特色?
A:学校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拔尖人才培养,具有深厚基础。总的来说,有三个特点:一是平台高。有国家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班2个、广东省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4个,数量居全省第2,仅次于中大。有广东省基础学科“长基计划”专业10个,居省属高校第1。二是体系全。实施拔尖人才“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建成国家—省—校三级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一流学科与一流本科教育“双向支撑”的拔尖人才培养机制。三是模式新。完善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段的“三跨”培养机制,构建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的“三制”培养体系,通过全过程个性化、国际化培养,为拔尖创新人才开辟专属成长通道。
Q:华师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段等新的学习形式和教育模式是如何培养人才的?
A:一是协同化培养。鼓励学生跨学院、跨专业选修课程;联合湾区63所高校实现在线课程学分互认,跨校联合培养;与地市教育局和华为等头部机构开展科产教跨界融合育人;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互认学分,跨境联合培养。二是模块化课程。设有通识课程、大类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等丰富的积木式课程模块,还有海量线上课程,更有微专业、辅修专业等多种修读选择。三是多元化发展。为学生搭建“1+N+X”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打通师范、非师范互转的转专业制度。学校具有研究生推免资格,优秀学生可保研至顶尖高校继续深造,还设有“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国优计划”等多个专项推免计划。
Q:今年华师有扩招,预计怎样的排位可以报考华师的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
A:2024年华师在广东历史类最低录取排位约7600名,物理类最低录取排位37000名。有意报考华师的考生,可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和兴趣,结合华师近3年最低投档排位填报志愿。建议师范类、非师范类专业组同时填报,尽可能多填报几个专业组,每个院校专业组投档分数线可能不一样,如前一个专业组未录取,后一个专业组还有机会。
转载 | 晚安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