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 邀
校史中的书法记忆
当电脑屏幕取代砚田
当键盘敲击淹没墨香流转
那些镌刻在校史中的书法记忆
恰似星星点点的火苗
在提按转折间,师范大学的书学精魂
依然赓续着“修己立人”的师范基因
溯书法记忆
华南师范大学创办迄今92年。九秩春秋,它植根岭南大地,兼蓄山水灵气,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从初创之际的艰难办学、发展壮大,到如今90余万校友遍布五湖四海、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每一步都书写着华师人不懈奋斗的足迹。
在激荡的历史风云中,一大批学养深厚、心系教育的名师大家问学执教于此。在书法教育方面,可谓名师荟萃。
1933年创校即开展书法教育。学生组织演讲、出板报、贴标语的宣传活动,都要用到书法。1936年,学院成立“书法研究会”,参加的同学每天至少写一篇九方格纸,定期上交,教师评阅,期末举办优秀作品展览,形成书法教育早期训练体系。到了1936年9月,书法研究会人满为患,学院分为普通班和高级班,普通班以班为单位,平时以自习为主;进入高级训练班的才有机会成为研究会会员,得到大师们的亲自指导。这些努力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技能,更培养了他们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成为华师书法教育传统的重要基石。
20世纪50年代中文系发起“三正三通”(正音、正字、正书,词通、句通、文通)活动,后来在全校推广,当时在全国都有影响力。
师者垂其范
力透纸背的碑学风骨
清峻遒劲的学者手札
"心正则笔正"的师德训诫
在横竖撇捺间铸就师范品格
吴三立
吴三立(1897-1989),字辛旨,广东梅州平远人。华南师范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中国汉语史研究生导师,著名中国语言文学学家、书法家、教育家、诗人。曾任广东省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等。著有《木土诗研究》《词学通论》《中国文字学》《甲骨铜器文字之研究》《经学通论》《靡骋集》《辛旨近诗》等。
吴三立先生书法作品
何绍甲
何绍甲(1904-1999),字一冰、乙冰,广东番禺人。 华南师范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我国早期心理学家和音乐家。192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先后担任广东文理学院心理系、华南师范学院教育系教授,是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还担任香港书法家协会顾问、广东省青年书法理论研究会顾问。著有《汉语歌词规律初探》《何绍甲自书诗联》《岭南墨妙——何绍甲》等。
何绍甲先生书法作品
傅宗堃
傅宗堃(1920-2018),字垕安,广东广州人。出身书香门第,家学渊源,10岁得外祖父张学华、舅父张荫庭教导,临习魏晋唐碑帖五六十种。1941年参加于右任、叶恭绰等主持举办的“港澳华侨联合书法比赛”获第二名。1950年至1986年在华南师范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工作,长期担任书法选修课教师,还兼任学生书法篆刻学会顾问、指导老师。自编《书法教程》,言传身教,培养了不少书法人才。
傅宗堃先生书法作品
麦兆暄
麦兆暄(1935-1994),广东顺德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副教授。1979年至1991年在华南师范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工作,兼书法选修课老师、学生书法篆刻学会顾问。出版有《麦兆暄书醉翁亭记》。
麦兆暄先生书法作品
承文脉风骨
吴三立、何绍甲、傅宗堃、麦兆暄等一批名师以卓尔不凡的书法成就和艺术造诣,在岭南书坛中独领风骚。他们是校史记忆中书学传统闪现的熠熠身影。这些名师的书法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教师教育的生动教材。
值华南师范大学书法研究院成立之际,学校举办”陶园翰韫——华南师范大学吴三立、何绍甲、傅宗堃、麦兆暄书法作品展”暨新书发行活动。
主办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承办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档案馆(校史文博馆)
承办单位:华南师范大学书法研究院
时间:2025年5月18日下午15:00-5月28日下午17:00(每天上午9:00-12:00、15:00-17:00)
地点:华南师范大学校史文博馆(二楼)
温馨提示:为筹备本次展览,拟于5月17日(周六)闭馆,敬请知悉。
本次画展旨深入挖掘校史中的书法记忆,将其转化为可交互的文化育人场域,在守正创新中赓续美育薪火,彰显师范院校的人文特质,共同推动教师教育铸魂育人工作。
文案:郭小川
图片: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供
排版:谢恺璇
初审:杨 欣
复审:徐能源
终审:郭小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