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李克东:“教育是我一辈子的事业”

2022-02-23 11:50:09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校友联谊会 点击: 收藏本文



如果说诺贝尔奖是科学家最高的奖项,那么,南国农信息化教育奖就是教育技术学最高的奖项。今年9月14日,第二届“南国农信息化教育奖”颁奖典礼在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开幕式上举行,我校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李克东荣获“南国农信息化教育奖”个人成就奖,该奖无需个人申报而是由同行推荐并投票抉择。李克东被誉为“中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的活化石”,见证与亲历了我国教育技术学四十多年的发展,其为教育技术学作出的贡献不可估量。“南国农信息化教育奖”特意为他拟了一份成就简介,概括了李克东在教育技术学领域的杰出贡献:从无到有,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不断发展并推动我国教育技术走向世界……李克东成就斐然,即使将其贡献浓缩成一张A4纸也挤得密密麻麻。该获奖简介上关于李克东的个人信息很少:李克东,男,生于1938年,华南师范大学教授,1978年开始从事电化教育领域工作。虽是寥寥数语,却言简意赅地述说着他默默深耕在电化教育领域,行稳致远,持续助力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杰出贡献。李克东,从华南师范大学出发,紧跟时代变化,担当历史赋予的新使命,积极响应国家发展需求,充分释放创新活力,开展高质量的学科建设,一步一个脚印,为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及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当提及华南师范大学的时候,李克东说道:“六十二年了!我清楚这里的一草一木……”

 

1.首图(请设计师帮忙优化图片,提高一下像素,适当剪裁且要保证两个人物在图中).jpg



或机缘巧合或命中注定,成就六十载热爱


李克东于1958年就读华师,既是机缘巧合,也是时代使然。上世纪五十到六十年代,我国教育事业极其落后,教师队伍极度缺乏。在改造旧式教育和向社会主义教育转变的历史阶段,为迅速提高全民族教育文化水平,国家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和重点发展高等教育的目标。时任华师副院长汪德亮,是一位很出名的教育家,他到广州各个中学鼓励大家做教师,希望能够充实教师队伍。由于历史原因,当年学生报志愿时至少需填报一项师范类。少年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纷纷选择师范类院校,李克东也不例外,他填报了两项师范类志愿,最后与许多熟悉的身影一起进入了当时的华南师范学院。就这样,他来到了华师物理系,并从此成为了华师大家庭不可分离的一份子。1962年毕业后,由于李克东学业成绩优异,教学热情高、质量好,他获批留校任教,从入读华师至今已度过62个春秋了。


刚留校任教不久,李克东就随学院教师去往粤北韶关西联芙蓉山的“五七干校”参加劳动。李克东在干校期间从事过多种工种,但从事时间最长的是“干校电工”,从那时候开始,他就已经开始接触并运用广播、电影这些“电教媒体”了。到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全国百业待兴,我国电化教育事业重新起步,一批原来学物理、电子、教育专业的教师都投身到这一崭新的事业当中。李克东便是在这个时候转行电化教育队伍并与教育技术学结下不解之缘,为其奋斗至今。李克东说道:“教育技术学就是用技术去变革教育,变革它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最重要的是变革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一辈子就在做这个事。”


 

毅然转行,为新的目标披荆斩棘


早在上世纪30年代,我国电化教育就已经出现星星之火,但一场文革让电化教育的火光熄灭了。在文革结束后,国家提出要让电化教育重新起步。1978年,香港菲林模公司在广州、上海、北京等地举办国际电化教育器材展览,李克东被分配去协助展览工作。李克东把握机遇,与多方交流,争取这批电化设备,包括一批先进的电视录像设备留用华师。最终获得支持,部分本来要运回香港的电化设备被留在了广州,成为华师电化教育的设备,使得华南师大成为我国最早拥有当时最先进电化教育设备的高校之一,为华南师大教育技术专业的发展打下重要基础。


1981年,李克东、李运林随同潘炯华校长访问香港,专程访问了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和传播研究中心,学习汲取国外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的成功经验,藉此机会,邀请了国际著名传播学家宣伟伯及其学生余也鲁教授于1982年来到华师作学术报告,他们二人所讲授的内容后来整理成为《传媒·教育·现代化》一书,该书对我国完善电化教育理论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活动为电化教育专业的创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83年,经李运林、李克东共同努力,在广东省高教局的大力支持下,创办了新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其实,在那段时间里想要创办新专业是很困难的,没有教材、没有设备、没有教案。没有设备,那就去买设备。没有教材、教案,那就组织教师编写。李克东和多位电化教育领域的专家通力合作,经过多番努力,编写出版了《电化教育导论》《教育传播科学研究方法》等一系列电化教育专业教材,丰富电化教育领域的教学资源。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不能只进行理论学习,实践学习也是必要的。除此以外,大规模的教学实验和改革也必不可少。20世纪80年代,李克东和李运林一起建立多个专业实践基地,包括电教设备维修基地、电教教材制作实践基地以及学科专业教学与实验研究实践基地等,让学生掌握各种如电器维修、节目制作等电教综合技能,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综合性人才。同一年代,我校通过各种努力想方设法地引进、留住人才,壮大教育技术学教师队伍;并积极筹备经费,鼓励教师出国进修;设置、完善了合理的教师队伍后,为后来的博士点及国家重点学科的成功申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98年,由李克东牵头申报的教育技术博士点获得成功,并开始招生。随后,李克东等人赴北京申报国家重点学科答辩成功,2002年,我校教育技术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至此,我校教育技术专业稳步发展。


2.华师创办电化教育专业仪式暨学术报告会(李克东:一排左一).jpg

华师创办电化教育专业仪式暨学术报告会(李克东:一排左一)



筚路蓝缕、鞠躬尽瘁,领衔发展至成就斐然


李克东作为我校教育技术学科的带头人,三十多年来不断引领着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一个学科的发展,必然要注重其理论研究。李克东学贯中西,著作等身,先后出版专著、教材17本,发表了论文70多篇。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介绍了有关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原理,提出了如何组织电化教育的许多切实可行设计方法,提供了许多实用价值的设计模式;《数字化学习》从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出发,指出了数字化学习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几种教学模式……这些文章对我国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基础教育作为教育的根基,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兴衰成败,为此,李克东非常关注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90年代初,李克东教授与谢幼如教授在国内多个省市的近100所高校和中小学,开展“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教学应用的大规模教学实验,并提出了“学习内容/教学目标”二维层次模型和教学流程图分析方法等,对我国中小学的多媒体教学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93年,该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各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李克东意识到数字化学习的重要性。他与谢幼如教授合作,在“十五”期间指导20多个省市、160多所中小学实验学校开展了“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的实验研究,并吸引了一批香港、澳门中小学参加,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李克东积极推动教育技术国际合作和交流,与海内外学者合作积极创办国际学术交流会议。经由李克东及其团队的积极组织筹备,1997年,第一届全球华人计算机应用大会(GCCCE)在我校举行,2001年,第一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成功举办,2005年,第一届中日教育技术研究与发展论坛在华南师大召开……直至今日,许多会议仍然在教育技术学界占据重要地位,推动我国教育技术学走向世界。

 


普通人、及格的教师和创业者


“南国农信息化教育奖”为李克东拟的成就简介,一张A4纸大小,密密麻麻写满了整页。四十多年的奋斗历史掩藏在字里行间,他的光辉永远照耀着后辈们前进的道路。谈及这个奖项,李克东说道:“南国农先生是建国以来(电化教育专业)的开拓者,而我是文革之后(让电化教育事业)重新起步的第一代创业者吧,不能叫开拓者。”


李克东非常谦逊,在柯清超《思想与实践的轨迹——记我的导师李克东教授》一文中就曾经说到李克东的求真务实,他经常说自己只是个“干活的”。在庆祝李克东从教50周年的座谈会上,他谈到,自己只是一个很普通但有追求的大学教师,甚至戏称自己为“三无教师”。五十多年来,作为师者,李克东坚守岗位,从未离开过华师,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教育技术人才;作为学者,他脚踏实地研究理论,著作等身。如此的成就,也只让他说了一句“我算是合格的教师”。按照惯例,采访末尾总要问一句采访对象对年轻一辈的寄语。李克东却不太愿意,他说:“我也不是什么领导人,(只是)很普通的一个人,不太愿意说什么寄语,希望大家好就行了。站得高了才讲寄语,而我就是一般普通老师。”尽管李克东如此自谦,但其治学严谨的态度显而易见。李克东不仅严格要求自己,更严格要求学生。他的课堂要求十分严格,学生们有时甚至会被李克东严厉的措辞说哭;但他的课堂却十分有趣,学生们对他的印象除了严词厉色外更有幽默风趣,甚至私下里会称呼他为“东哥”。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采访李克东时,我也曾在被他批评“准备不充分”时感到惴惴不安,但当李克东说“我是很严格的,但是我会支持你们。批评归批评,做事归做事”时,一口广普更令我感到亲切。

 


践行脚步永不停歇——“教育是我一辈子的事业”


在《践行初衷——技术变革教育的思与行》一书的序言中,柯清超称李克东为“理论探索者、实践行动者、创新创业者”。李克东在退休之后就没有再向本科生授课了,但他仍然投身于科研工作,并对其抱有巨大的热情;近年来还创办了“粤港澳促进STEM教育联盟”,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信息化交流。STEM教育,强调科学(S)、技术(T)、工程(E)、数学(M)的有机融合,倡导跨学科学习。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国都开始重视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我校教育信息技术学院也有开展此类课程,李克东主动提出要为学生做一个相关讲座,他在讲座上介绍了跨学科学习以及创新能力发展的相关问题,授课方式轻松幽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学生们解释了各种专业名词,通过提出各种具体跨学科学习事例来为大家讲解如何开展STEM教育。讲座结束后的问答环节为同学们答疑解惑,气氛非常融洽。


李克东虽已满八十二周岁,但精神矍铄,身体硬朗康健,精气神十足。当晚的讲座持续了大约两个小时,李克东全程站着授课,没有喝过一口水。在场的老师打趣道:“如果是我八十岁的时候,我肯定做不到还能站着讲两小时课还不喝水。”如今李克东教授已至耄耋之年,但仍然站在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不断探索。“我一辈子都在不断反思”,这是他对自我的评价。严肃但不古板,地位超然但不自满,学贯中西,桃李满园,锐意进取,奋楫笃行,是世人对他的评价。衷心祝福教授健康长寿,继续在科研事业发光发亮,引领后人前行。


3.与博士研究生合影(李克东:一排左三).jpg

与博士研究生合影(李克东:一排左三)







采编 |  范译文  郑志荣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道55号华南师范大学校内小红楼(高校新村E、F座对面)

邮编:510631 电话:(020) 85217420 E-mail:xyh@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