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春天故事唱响大江南北 商海扬帆描绘多彩人生 ——记中文系78届校友、《春天的故事》词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叶旭全

2018-10-30 10:07:00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校友联谊会 点击: 收藏本文




指点山河,纵横商海的叶老师.JPG


他,以创作《春天的故事》等上百首歌词而闻名全国,情深意长而大气磅礴;他,以成功挽救一家在金融风暴中濒临破产的企业而享誉南粤,有智有谋而敢于担当;他就是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78届校友,全国劳动模范和优秀共产党员,现任广东粤海置地控股有限公司董事的叶旭全。何其有幸,笔者能有这一机会与叶旭全坐下来面对面地进行深度访谈,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一位风云人物与他的多彩人生。

 


情系东江:征战职场成就事业传奇


作为一个在东江边长大的农民的儿子,叶旭全叶老师对这片土地抱以最深沉的热爱。正如他在《多情东江水》中所写道的“清清的东江水/日夜向南流/流进深圳/流进/流进了港九/流进我的家门口。”,东江水流经的地域都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


青年之时,他便立志要回到他的第一故乡东莞从事教师工作。之所以选择华南师范大学就读,为的就是想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毕业后继续回到东莞当教师。然而,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玩笑,让他走上了一条与之前设想完全相反的道路。


“那个时候已经进入到文革后期,整个教学系统都比较混乱。但到了学校以后,我们并未被环境所吓倒,相反,我们时刻牢记着‘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这句话,刻苦学习。但是很可惜,当时的大学毕业并不像现在应届毕业生与企业进行双向选择,而是单向的分配工作。每一个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哪里,都是按计划走,一切服从党的分配,服从组织的分配。当时我被分配到了省水利厅。虽然现在看来,许多人都无法理解为何我心有不甘,但这个工作与我原来的预期实在落差太大了,以致于在开始工作的前两年,我还有些不安分守己,常常跑去中学里代课。”


对教学的热爱使得他在1979年广东省政府提倡“教师归队”时,毅然而然提交了归队请求,希望能回到学校去教书。然而,请求并没有得到通过,还受到了上级领导的批评。自此以后,他便转换视角,将自己的全副心力投入到水利工程的事业中去。


这一位喝着东江水长大的年青人或许从未想到,东江水对他人生的影响是那么地大,那么地刻骨铭心。在东深供水局工作的那些年里,他带着华师人特有的“乖孩子”品质,认真钻研着水利知识,并到广东工业大学培训一年,参加了厂长经理学习班,补习管理知识。在1983年培养年轻干部的时候,他也被选拔到基层任职,担任下属供水管理处处长。在选择地方时,他主动选择到艰苦的地方进行磨练学习,前往东江水利工程的源头——东莞的桥头镇。那时的路都是单行道的泥路,交通不便,地区落后。但他艰苦耐劳,在桥头镇苦干三年,从水利外行变成了水利内行,极大地提升了管理能力。后来由于工作成绩优秀,1987年他被提拔为供水局的副局长,在1995年被提为供水局的代理局长、代理书记,直到1997年转正为局长兼任党委书记。为了大幅度提高供水量和优化水质,确保对港深两地安全优质供水,他先后六任工程总指挥,成功地组织领导了包括我国最大流量的潜水泵站工程、"世界之最"的源水生物硝化的水处理工程在内的大型工程建设,战胜了水量、水质的双重危机,为香港的繁荣、稳定和顺利回归以及深圳的改革开放和腾飞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领导下,东深供水局也赢得了年均二十多亿港元的巨额利润,相继获得“全国工业行业排头企业”、水利部“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优秀企业金马奖”、“中国企业管理杰出贡献奖”等多项荣誉,创造了“东深辉煌”。


而这时,命运悄悄开启了他的第二个转折点,这便是1997年的金融风暴。


在金融风暴中,广东省著名的窗口公司粤海集团遭受到管理不善、资金断链等一系列打击,濒临破产。当时的常务副省长王岐山主持了粤海集团重组事务。粤海重组是亚洲有史以来最大最复杂的重组项目。重组工作令人瞩目。省政府决定把东深供水局一百八十多亿的资产注入粤海集团进行挽救,这是重组的重点项目,事关整个重组的成败。但是将年利润高达20多亿元的东深注入负债累累的粤海,东深干部职工难以接受。关键时刻,作为东深供水局的局长兼党委书记的叶老师,带领局党委一班人旗帜鲜明地提出坚决服从省委、省政府的决定,并积极引导广大干部职工转变观念、顾全大局,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步骤,圆满完成了注资任务。


在重组完成之后,叶老师摇身一变变成了叶董事。他支撑的不仅仅是粤海集团董事会的领导,还兼任了集团旗下的广南集团(香港上市公司)董事局主席。广南集团管理、经营等都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濒临倒闭。叶老师断然决策,一夜之间关闭亏损的KK超市60间,实现年度止损近4000万港元;并以此为契机,重新整合资产,着力发展供港鲜活业务,在2001年一年内即实现扭亏为盈。


2002年,东江之水又在他的生命之中,以另一种方式与之相伴同行。他受集团委命,接手了管理不善的金威啤酒,他那出色的管理能力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金威啤酒在深圳有着很强的品牌效应,无奈由于管理不善,导致年年亏损。在这情况下,卖掉金威仿佛成为了上上之策,就连企业顾问高盛公司也如是建议。但叶老师认为将一个拥有极高品牌效应的企业低价出售太可惜了,他决定进入金威,管理问题抓管理。叶老师的进驻给金威啤酒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他用了一年时间,实现了扭亏为盈,利润高达八千多万;用了三年时间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在汕头、成都、天津、西安等重点城市布厂布点;用十年时间将金威啤酒的市值翻了十倍。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行业的竞争、品牌的整合,集团董事在2012年决定退出啤酒行业。在2013年与华润雪花谈成合作时,金威啤酒已非当年吴下阿蒙,市值不仅从5个亿翻到55个亿,而且售卖时还保留了深圳一厂九万平方米的土地。在深圳城中村旧改背景下,公司从啤酒业务转型到房地产行业,也就是如今的粤海置地有限公司。


如今的叶老师,已经辞去了所有省管干部的职位,“下海”当起了职业经理人。继续在体制内任职的职业经理人,叶老师可算得是第一人。这一角色的转变之于他,是一种施展才华的机会,更是一种挑战。目前他依托着区政府推行的水贝布心珠宝产业园的计划,依托着金威啤酒留下来的九万平方米的土地,打算打造深圳最大最好的国际珠宝交易中心。

在那说不清道不明的命运里,意料之外的事无所不在。软弱之人,会因为意外一蹶不振。但成功之人的特质就是善于将意外转变为机遇。这位东江之子,用他的艰苦奋斗,他的韧劲诠释了如何将意外转变为机遇,成就了一段又一段传奇故事。



根植特区:才情迸发讴歌改革开放


东江供水工程全称为“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叶老师的足迹自然也随着东江之水走进了深圳特区,在这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见证了特区的翻天覆地。


1978年他进入到东深供水局,机关本部在深圳,他便得经常从东莞前往深圳。那时的深圳还叫“宝安县”,全县加起来不到两万人口,供水也主要以农业用水为主,生活用水为辅,需水量十分少。那时的深圳不仅是落后的边陲小渔村,而且还是一副破败的景象。大部分人口都逃港了,农田大面积抛荒。香港繁华的生活成为了一种吸引力,吸引着大量的人口穿越边境线,深圳也渐渐变成了一座空城。


前往特区的路曲折而艰辛,这不仅是现实意义上的路,更是理论意义上的路。那时从东莞到深圳,只有两种方法。要么开车,走一条泥泞的小路,从塘厦到罗湖35公里的路程,大概要开两个小时。要么坐从广州来的慢速火车。早上8点从广州发车,下午两三点到深圳。沿途停靠25个站。叶老师从塘厦坐火车到深圳,要将近1个小时。到了火车站,还得走5公里的路到水库。“路都是泥路,没有汽车,有个手扶拖拉机给你坐一下已经是不得了了。从火车站到深圳老街,都是泥路。一旦下雨,路都走不了。”回忆起往昔,叶老师不禁感慨。


1980年,深圳、汕头、珠海、厦门成为全国最早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但初创时期,大家也不清楚什么叫特区,也不知道特区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叶老师回忆起其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深圳水库边上的“养红虫”产业。“当时黄贝岭上百亩田地租给香港人养红虫喂金鱼。红虫得靠鸡粪来养。当时上百亩的田都养红虫,撒鸡粪,依靠此出口香港。夏天太阳一晒,半边罗湖都是鸡粪味。当时刚刚开始办特区,我当时心想这还叫特区啊!”


但时间告诉了所有人答案。在邓小平为代表的领导人的支持下,深圳等特区的建设蒸蒸日上,也鼓舞了内地的许多城市,一时间神州大地风起云涌,一派新气象。正如《春天的故事》里所写道:“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啊 中国 啊 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路子都是一步一步慢慢摸索出来的,从迷茫中蜕变,深圳开始走向一条现代化的道路。“深圳速度”创造了三天一城的奇迹,蛇口招商谱写壮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深圳正在飞速地成长。东方风来满眼春,深圳的每一天都在变化,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马路都向着天的尽头去延伸。十年时间,深圳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成长为一个初具规模、具有现代化气息的中等城市。


现实的特区路已经四通八达,然而理论界的特区路却还在争论着“姓资姓社”的问题。那时的争论直接间接都影响着特区的发展。


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发表了南方谈话,这才将这些模糊不清的争论廓清了。发展就是硬道理,摸着石头过河,不管白猫黑猫,一句句经典的话就这样坚定着来深建设者的心,深圳就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一路高歌。正如《春天的故事》中唱到:“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啊 中国 啊 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小平南巡带给深圳的不仅仅有特区路的理论建设,还有人们为之喜悦的高昂的创作热情。叶老师作为一个中文人,自然也不例外。虽然没有从事教师行业,但在大学里所浸润的中文气质,他还是不愿意舍弃。即使参加工作,他浓郁的中文情结也支撑着他在工作之余进行着小说、相声、剧本等创作。后来时间渐渐不够用了,他便开始尝试了相较于小说、剧本创作,更为“短平快”的歌词创作,以此保留着他中文人的基因。直至今日他依旧笔耕不辍,坚持着歌词创作。


叶老师是深圳发展的建设者、成长的见证者。特区的建立,小平的南巡,社会面貌的改变,使得他产生了强烈的艺术创作冲动。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的激情与中文情结的完美结合,让他创作出了唱遍大江南北的《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歌颂的不单单是小平同志一个人,更是对党改革开放政策的由衷赞美。


如今的深圳,依旧是改革的前沿阵地。过去的深圳依托着中央的政策蓬勃发展,但深圳并没有停留在吃老本,没有睡在原来的功劳簿上,而是大胆创新。现在的深圳是一个创新型、创客型、创业型城市,它的转型升级已经走在全国的前面。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叶老师的中文情结、艺术创作也将与特区发展之路紧密相连,共谱华章。



感恩母校:语重心长寄语莘莘学子


从东莞到深圳,叶老师一路上沿着东江水,三十多年来看到了广东的巨变,祖国的富强。但在访谈中,他还是时时提到了最初出发的地点——华南师范大学。作为一个爱恩师,爱母校的华师校友,只要是有空,他就一定会赶回学校参加校庆。七十周年校庆时,他还为恩师,为母校写下了《老师您好》。笔者也有幸在八十周年校庆的发布会上见到了叶老师。


“老师是学海的灯塔/学生是扬帆远航的舟/你引航舟行天下/笑看那顺流逆流/三尺讲台纵论奇偶/用一生激情燃烧/点亮学子智慧明眸”。恩师情,情深意重,更是难以忘怀。“那时的老师真是甘于清贫。他们的师德为人,都深刻地影响我们的世界观,影响我们的成长。那时都是老师管理学生,他对每一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困难都十分了解,并会对此做出因势利导的管理和教育。特别是我的恩师严浩彰老师,他经常拉我到他家里去,改善伙食。我是农村出来,零花钱都并不多,那时吃肉都非常难。但老师并没有因为贫穷就区别对待我们,相反他在生活中处处照顾我们。而且用他自身的成长经历鼓励我,希望我们不要因为贫穷而自卑。老师的鼓励与关爱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离校时我还记得我对恩师说过,感谢老师传授了我知识,但更要感谢老师教会了我怎么做人。”在言辞之间,叶老师都透露了对恩师的深深的留恋。


“母校是英才的摇篮/老师是编织摇篮的手/你织出灿烂未来/让桃李开遍神州!/三尺讲台清风两袖/用一生激情燃烧/铸就学生前程锦绣!”母校情,情意浓浓,愈发如痴如醉。回忆象牙塔的生活,叶老师更是谈起了他们快乐的学生时代。“原来华师有一个很大的足球场,我们文学院的学生经常在那里排练。曾经多少个晚上,我们同学吃完饭以后,漫步在当时的林间小道,激扬文字,探讨人生,探讨文学。那些小路,那些足球场都不见了,找不到当时的感觉了。”走在华师大的校园里头,他感到既欣慰又惋惜。欣慰的是很多新的校舍,新的建筑,很有现代的气息。但另一方面也惋惜于新的来得太快,旧的建筑都所剩无几,记忆里那些曾经走过的阶梯,坐过的桌椅都随着时间的消逝,渐渐淹没于历史之中。这或许也是所有城市旧城改造绕不开的一个命题——现代与历史如何才能尽善尽美地融合,如何传承它应有的文脉与气脉。


在访谈中,他坦言道在华师中文系学习给他带来了一生的好处。受益于中文的深度与广度,中文人思路开阔,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也因此他能更好调整心态,投入水利事业中去。其次,中文更多是依托感性体悟,因此中文人更善于捕捉社会上的闪光点,这给他的歌词创作带来了许多的灵感。更因为中文人善于交流沟通,在语言表达、思维组织上都更有技巧,在沟通上较能引起别人共鸣。在这些基础的铺垫下,他在工作上得到了较多的发展。而“严于律己,律他先律己”更是成为他一生的处事信条,他认为人要懂得自己管理自己,在工作中常怀一颗要有敬畏之心,越是身处高位,越要敬畏法律,敬畏规章。人生在世难有一帆风顺,因此要懂得逆境沉潜,少抱怨多做事,要以一个自我完善的心态,有则改进,无则加勉,做好自己,要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最后,他还寄语校内的师弟师妹:“在资讯发达的世界里,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跟随潮流听之任之。无论文艺创作的外表,还是思想境界的内塑,都要有自己内在的深度和高度,切莫走入低俗。弘扬正能量,更是当下青年人的使命。”


正如深圳晚报对叶老师的评价:“叶旭全的身份,就像一个实力很强的电影演员,能够同时扮演多个角色。”叶老师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是一个优秀的词作家,更是一个优秀的中共党员。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最后衷心祝愿叶老师事业蒸蒸日上,继续创作出更多脍炙人口的歌词。






采访人:曾敏怡 林梁成 梁曼琪 张容彬      撰稿人:曾敏怡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道55号华南师范大学校内小红楼(高校新村E、F座对面)

邮编:510631 电话:(020) 85217420 E-mail:xyh@scnu.edu.cn